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医务人员心理之医生角色
医务人员心理之医生角色
正文

现代社会中,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技术的进步达到一定程度时,参与其中的主体关系———医患关系就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医患间的沟通和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的事务,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主导方面在于医务人员。因此,探讨医生在医患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把握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1.医生角色的涵义

社会学意义的角色是指一个人占有的职位,以及围绕这个职位发生的一系列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医生角色是指在医疗保健组织系统中掌握卫生知识和医疗技能,进行疾病防治的专业工作人员。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是医生角色工作的必要条件,防治疾病、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是社会赋予医生角色的职责和任务。医生角色与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医生是就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而言的,是一种职业称谓,只有当他(或她)处于诊疗过程之中,对患者承担着特定的诊疗责任时,才充当起医生角色。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或背景,一切角色(包括医生角色)都是不可理解的。陈圣祺认为医生的角色既不是高高在上,让人仰慕;更不是被人可以随意丢弃、侮辱的下贱品。如果给其冠以“健康服务职业人”称谓,也许更适合医生本来的社会分工和角色扮演。事实上它与社会生活中其他各种职业人并没有任何的本质不同,惟一区别的只是服务对象和内容有所差异而已。

2.医生角色的职业特征

按照帕森斯的理论,医生角色具有四个方面的职业特征:其一,技术上的专门性。技术上的专门性是医生角色作为健康文化代表的内在特质和根本条件,而且,这反过来也大大提高了医生的技术威信和地位,并确立了医生在医疗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二,感情上的中立性。帕森斯认为,医生对病人只能表现出同情心,而不能动感情;应该理解病人的感觉,但不能体验这些感觉。他认为,感情上处于中立状态的重要性最容易在治疗心理疾病时看到,特别是在男性医生给女性病人治疗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医生只能是作为听众和旁观者,而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病人的生活中去。医生可以帮助病人认识和分析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不能为病人做出决定和判断,这也是作为一名医师的职业道德和原则。其三,对象的同一性。医生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大众,有贫穷也有富有的,有政府官员也有平民百姓,对于这些地位、种族、婚姻、职业等方面不同的病人,医生都应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即医生眼里只有病人和病,做的工作就是治病,其他都不是医生应该干涉和区别对待的。其四,职能的专一性。医生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从生物社会心理几个方面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而不应该和病人产生其他方面的纠葛。

3.不同医学模式下的医生角色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体来看,医学模式的转变主要经历了生物医学、整体论和消费者权利保护主义三个阶段。医生角色也相应有了专家、伙伴及服务者三种内涵。

(1)生物医学模式:

只关注生物因素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而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医生所扮演的是一种专家角色,只有专业的医生才能掌握那些晦涩高深的医学知识和专门技术;普通人无法了解这些知识,因而不能对医生提出质疑,这就明确了二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医生必须去了解必要的信息,决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并确切地告诉患者怎么做;患者则被动地依靠并遵从医生的判断与决策。此外,医生所关注的只是疾病的处理和技术的应用,他们很少考虑病人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在医生看来,心理、社会问题的处理对于治疗是于事无补的。概括说来,在生物医学二元论这一传统医学模式下,医生角色是:做出客观的专家决策,并使患者遵从这些决策。这一模式很少为医患之间的心理沟通留下余地。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到了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护理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整合的观点去看待患者自身与疾病的关系。新的医学模式前提假设是:躯体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是互动的关系。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引发疾病或对躯体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疾病也可能导致心理、社会上的后果。在整体论看来,“人不仅仅是其肉体”,因此,“病人不仅仅是其躯体疾病”,“卫生专业人员不仅仅是利用技术技能的受过科学训练的头脑”,只有当两个完整的人相互作用时,才能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在这种医学模式下,医生的角色转变成为与患者平等的“伙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成了伙伴关系,医生成了患者的“朋友”,即医生与患者是平等的关系。

(3)消费者权利保护主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医生的角色成了服务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类疾病和自身健康问题的原因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的健康和快乐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有很大关系,如饮食、酗酒、吸毒、生活不规律等,不能完全归于国家及医疗机构。这一观点在英美等国尤其盛行,过去十几年间,这已成为英国政治改革的特点之一。观念、文化和政治上的种种变化,使得今天的许多患者能够在医疗过程中提出更多自己的见解并做出自己的理性决定;他们可以参与治疗,对医生的意见做选择,即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甚至可以自己选择医生。医生的医疗技术和经济利益不再是维系医疗服务和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相比,医生的服务成了其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把患者作为医疗服务、医患关系的中心成为健康领域发展的必然要求。消费者权利保护主义的医学模式( consumerism)由此应运而生。在这种模式下,医患关系是民主化的,患者的自主权是消费者权利保护主义的核心。在消费者权利保护主义时代,伴随着患者角色的转变,医生的社会角色和整个医患关系都难以逃脱被修正的命运。相对于患者“消费者”地位的提升,医生角色逐渐演变为服务者。在这种医患关系的背景下,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医生的最终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治愈”,更重要的是要让患者“满意”。

上一篇:电抽搐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下一篇:医生的权利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