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正文

艾滋病的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致死性传染性疾病。尽管对艾滋病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预防上也无有效的疫苗,病死率高,被称为“超级癌症”。传染病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干扰了正常人的人际交往,对人的正常社会活动影响巨大,超过了其他一般疾病。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不仅具有以上特点,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一般传染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复杂的,产生的原因一般来源于: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社会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1.内疚自责、自卑

艾滋病的感染很多与不正当的行为(如性问题和使用毒品)有关,使其在社会上有污名,被视为“脏病”、“见不得人的病”。个体被确诊为艾滋病后,感到非常自卑,把自己视为“坏人”。他们对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感到内疚、自责、悔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耻辱和不幸,既想倾诉,又难以启齿。所以患病后常常一个人偷偷乱投医,或以迷信方式治疗,或滥施医药,造成病情延误甚至恶化。在不得已而去医院就诊时,往往则羞于启齿,避重就轻,不肯详述病史。

2.紧张恐惧

患者唯恐被家人、朋友或同事知晓,担心自己受到道德的谴责和公众的歧视,以至于身败名裂,所以感到紧张恐惧。另外由于艾滋病的症状的严重性和隔离治疗措施,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缺乏信心。还有部分患者担心他们会传染给家人,传给下一代。通过访谈可以了解到,在刚刚得知自己感染了HIV病毒以后,大多数人感到心理害怕、恐惧、后悔、难以置信、对死亡感到恐惧。

3.被歧视感与被抛弃感

据卫生部《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统计:“对于公共场所的艾滋病患者,紧张躲避是人们的普遍反应;如果一个同事得了艾滋病,59. 8%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因担心被传染而不愿意再与其共事;如果自己的家人感染了艾滋病,67. 2%的城乡居民不愿意被外人知道,26. 9%的人不愿意与之继续共同生活; 36. 1%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不应该享有与正常人一样的入学和就业权。另外,还有29. 8%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一个人感染艾滋病与他的道德品质有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使患者觉得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或感到罪不可赦,死有余辜。这种心理发展到极端可致患者走向绝路,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有些人因此而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4.悲观绝望

有些病程较长的患者久治不愈,造成了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和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甚至更加放纵自己或产生逆反心理,恨上天不公,仇视社会,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更多的人。

5.隐瞒病情

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对感染者有排斥现象,对艾滋病患者的冷漠、回避甚至歧视和羞辱,这给艾滋病感染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感染者会对自己的情况保密,一般情况下别人不会知道他们感染上了艾滋病。只有面对极其亲密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爱人或密友等才会主动坦白病情。

6.希望与其他感染者交流

多数感染者希望与其他感染者进行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在Heath J和Rodway MR进行的一项有关艾滋病女性患者社会心理需求的研究中也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想要同其他艾滋病女患者交流。

7.情绪障碍

与患其他慢性病不同,HIV感染者容易发展到与情绪有关的障碍,国外资料表明,在HIV感染早期直至进入AIDS的各个阶段研究发现,约50%的患者出现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适应障碍,20%~30%的个体罹患符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或焦虑症。Chandra等在印度所作的研究显示,HIV感染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40%和36%。Ciesla等对10个关于HIV感染与抑郁障碍间关系的研究所作的Meta分析表明,HIV阳性者罹患重性抑郁的几率比HIV阴性者高出两倍。国内况伟宏等研究结果显示,感染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6. 8%和35. 2%,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国内还有研究显示HIV/AIDS人群SCL-90得分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在分量表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评分病例组较高,表明HIV感染人群这几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研究组负性事件得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在HIV/AIDS人员生活中存在着持续时间、数量、频度和强度高于对照组的负性生活事件,表明HIV/AIDS人员承受着较多的心理社会应激。国外研究指出HIV病毒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社会压力是HIV/AIDS人员面临的重要应激事件。自我接纳问卷( SAQ)的调查结果反映了HIV/AIDS人员有较低的自我接纳水平,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越不能接纳自我,对心身症状的负性影响越大。

上一篇: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下一篇: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