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临终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临终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正文

由于各种疾病或损伤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功能趋于衰竭,经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各种迹象显示生命活动即将终止前的一段时间称为临终。不同的国家对临终的时限有不同的见解,在美国,无治疗意义、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者,被认为是临终。在日本以住院治疗至死亡平均17. 5天为标准,我国对临终未有具体时限规定,一般认为,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至生命结束之前这段时间称临终阶段。

Kubler-Ross将临终时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协议阶段、抑郁阶段、接受阶段。但是临终患者根据其个人经历、文化水平、宗教信仰、性格特征及家庭社会关系的不同,心理反应的顺序有所不同,没有一定规律,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重复发生,或停留在某阶段。有的按上述顺序进行,有的则成跳跃式进行,即否认-协议-接受或愤怒-抑郁-接受;同时,亦有的呈大跨度往复进行,即:否认-接受-再否认-再接受或先接受再否认等。

1.否认阶段

患者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或者病情恶化时,首先会表现出震惊与否认,认为这是医生的错误诊断,他们会说“不可能”、“不,这不会是我”或“那不是真的”。患者此时拒绝接受事实,想尽一切努力否认即将面临伤残和死亡,并抱有侥幸心理,总希望其他医院能否认这个诊断。患者可能会采取各种方式试图证实诊断是错误的,如要求重新检查、会诊或到其他医院就医确诊等。这是因为患者尚未做好接受自己疾病严重性的准备,否认是为了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每个人经历否认期的长短不同。

2.愤怒期阶段

在确定诊断无误后,患者表现为难以接受现实,痛苦、怨恨、愤怒、无助、绝望等情绪交织,表现为情绪激动,烦躁不安,“为什么是我”,有的人甚至一反常态,失去理智,容易冲动,甚至迁怒于医务人员、家属或病友,以谩骂、伤人、损坏物体等破坏性行为发泄其内心的痛苦。

3.商讨阶段

愤怒期过后,患者不得不承认无可改变的事实,向疾病妥协,但是仍然希望会有奇迹发生。患者表现为不再怨天尤人,会提出要求,希望尽一切力量延长生命,要求活到完成某件重要事情之后。此时患者的愤怒情绪逐渐消失,表现为沉默,并积极配合治疗。

4.抑郁阶段

患者经历了上述几个阶段后,心情虽然逐渐平静,但是即将来临的死亡威胁和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使患者产生悲观、失落、情绪低沉、食欲下降、对未来失去信心、感到没有希望、没有人能帮助自己摆脱疾病状态,感到万念俱灰,对疾病康复不抱希望,有的患者会产生自杀的想法,甚至悄悄准备自杀。也有的患者否认诊断,拒绝治疗。Kubler-Ross把临终患者的抑郁分为反应性抑郁和准备性抑郁。前者是因对躯体残废、经济能力和职业丧失的反应而起。后者是一种意识到必须与世诀别而产生的抑郁,即心理上准备接受死亡的抑郁。

5.接受阶段

大多数患者在经历了悲观、绝望等痛苦的心理反应后,最终都能恢复理智,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现实。患者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完成了人生的里程,表现出平静与接纳。随着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患者会主动求医,积极配合治疗。

上一篇:慢性期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下一篇:器官移植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