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精神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精神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文

1.精神异常

人类的精神活动一般分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和行为活动,简称知、情、意。异常的精神活动同样体现在这三方面,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使他们的言行等偏离常态,这些异常使患者精神上痛苦或给他人带来麻烦,同时影响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精神症状的一般特点有:

( 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主观意识的控制,一旦出现后,难以通过主观控制令其改变或消失。

( 2)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符合或者不相称。

( 3)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 4)多数情况下症状导致患者感到痛苦。

2.病耻感

即疾病的耻辱感,目前有两层含义:

(1)自我耻辱感:

是精神病患者不满于自身所处疾病状态的一种偏见,自己感到耻辱、见不得人。

(2)公众的耻辱感:

是大众对精神病患者产生的保守、固定的反应,即社会的歧视和偏见。病耻感已成为一种负性经历的标记,其中包括羞耻感、被指责、在家庭中充当替罪羊、被孤立、被社会排斥、被人刻板化或被歧视等内容。国外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精神疾病患者的高病耻感水平和受歧视状况,并且以上研究结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2004年Dinos等在英国深入访谈了46例精神疾病患者,41例表示有病耻感感受,对隐瞒病情感到焦虑,29例感到病耻感使他们深受折磨。2005年Chee等在新加坡发现,600例精神疾病患者48. 6%认为别人会贬低他们,37. 1%感到羞耻,59. 2%在找工作时遭到歧视,38. 8%认为如果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会避开他。2005年Yen等在我国台湾地区对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发现247例抑郁症患者中25. 1%有高水平的病耻感,研究还发现患者的症状越重、教育水平越低,其病耻感越强。国内关于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较少。

由于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具有危险性、不可预料性和暴力倾向,公众对他们采取敌对、排斥和歧视的负性态度,这种负性态度一旦形成,改变十分困难。英国曾有人进行两次公众调查,发现历经10年,公众的观点变化不大。80%的人相信“多数人会被精神疾病患者弄得很难堪”。30%的人同意“我本人被精神病患者弄得很难堪”。

近年来,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2004年Link等对1995~2003年发表的123篇精神疾病病耻感英文文献进行回顾,发现50. 2%的研究在美国、加拿大展开,25. 2%在欧洲国家,亚洲的研究仅占9. 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研究在亚洲国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最初的就诊途径大多数是非精神科

既往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患者最初就诊于非精神科,如综合医院、中医、迷信等。施慎逊等探讨不同精神疾病就诊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50%的躁狂症、66%的精神分裂症、近90%的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1/3的患者患病1年后才来专科就诊。其中多数患者在非精神科机构接受了多种检查和治疗。近10%的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首诊精神科前已花费万元以上。对强迫症和抑郁症的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在就诊前疾病知识多于抑郁症组。就诊前疾病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是从电视、书籍、报刊等科普宣传,就诊后主要是从专科医生处获得。首诊于精神科的强迫症组59. 8%,抑郁症31. 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强迫症患者74%主动就诊,抑郁症63. 6%主动就诊,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骆菊英的研究显示初发精神疾病患者首选中西医的占46. 0%,搞迷信活动38. 75%,精神科14. 0%,其他方式治疗1. 25%。大部分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症、抑郁症首诊于非精神科中西医,小部分精神分裂症首诊于精神科,大部分癔症首选搞迷信活动。首诊于精神科已婚者多,3个月内就诊于精神科以癔症、躁狂症、抑郁症为多,农村患者搞迷信活动多,就诊的决定者是家属。

精神患者不首诊于精神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 1)患者或家属缺乏精神卫生知识:

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却仍显示:我国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据2002年全国部分省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状况调查显示,2/3的被调查者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比较了解者占28. 7%,非常了解者只有5. 9%。由于患者和家属缺乏相应的精神卫生知识,常把精神症状特别是首发的精神症状视为正常现象,或者是一般的思想问题、性格、道德、人品和情绪问题。且不同病种偏重不同,如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以思想问题和情绪问题为主;躁狂症以正常现象和情绪问题为主;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障碍以正常现象和思想问题为主。真正认识到首发为精神疾病的不足7%。

( 2)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

虽然我国加强了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但仍然力度和范围不够,有很多患者不知道何处就诊。有研究显示38%的抑郁和47%的神经症、25%的其他精神障碍不知何处就诊,接受心理咨询的仅为13%~27%。

( 3)病情和症状表现形式不同:

病情轻的患者多就诊于非精神科,因为一般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仅限于重性精神疾病,他们不认为有些疾病属于精神疾病,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分离(转换)性障碍等,甚至与有些精神分裂症和严重抑郁的患者家属也不认为他们患了精神疾病,而辗转于非精神科治疗。一般来讲,以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行为紊乱为主、起病急、对周围环境有影响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来精神科首诊的比例明显高于起病缓慢、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抑郁症和神经症。有研究显示23%的神经症和30%的抑郁症患者以失眠为主诉,也迫使患者首诊于综合医院。说明疾病的表现形式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

( 4)对疾病症状的认识:

有些精神疾病躯体症状比较多见,如全身多部位的疼痛、不适、胃肠道症状、泌尿系统症状、感觉和运动系统症状等,有些患者将其症状误认为是躯体疾病,而去综合医院就诊。有研究发现近12%~16%的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将其症状误认为各种躯体疾病,而就诊于综合性医院。

( 5)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低:

内科医生对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识别水平低是世界共性,有研究报道内科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只有15. 9%,诊断准确率只有13. 6%。一项在综合性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症误诊的调查中,初诊误诊率达85. 6%,误诊2年以上者达62. 9%。针对抑郁症的漏诊调查,内科医师的漏诊率高达63. 2%。国外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为48. 9%~75. 0%,而我国的识别率( 15. 9%)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可见误诊和漏诊率都是相当高,也反映了非精神科医生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同时非精神科医生精神科知识更新慢,近20%的抑郁症和神经症在综合医院视为躯体疾病诊治。有研究显示40%的抑郁症和50%的神经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约33%的躁狂症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仅20%的抑郁症和25%的神经症被明确诊断。还有研究表明内外科与精神科对神经症诊断的一致率仅有15%,实际接受精神专科治疗的患者仅为1/4,说明内外科医生对神经症患者的识别率明显低于精神专科。

( 6)病耻感的影响:

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存在偏见,这种偏见往往导致精神患者的病耻感,即精神病患者不满于自身所处疾病状态的一种偏见,自己感到耻辱、见不得人,从心理上不情愿面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病耻感往往导致患者讳疾忌医,羞于寻求帮助,采取消极回避的应付方式,即使去就诊也因怕被人误解、歧视而不敢就诊于精神科,以致来专科就诊的时间则明显延迟,延误了疾病的治疗。他们宁愿在综合性医院的内科门诊反复检查,虽疾病久治不愈,也不去精神科就诊。有研究发现35%~56%的精神患者患病长达1年后才来精神科就诊,尤以神经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为主,半数以上患者超过半年才就诊。国内有调查显示,约90. 2%的神经症患者辗转于综合性医院治疗,最长时间达3年之久。49%的患者本人否认有精神疾病,部分家属完全忽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了及时正确的就诊。

上一篇:老年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下一篇:急性期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