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文

内科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分类上一般包括: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传染病科、风湿科等,不同科室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有研究对综合医院内科41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亚临床抑郁性障碍和焦虑性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3. 7%和34. 8%,重性抑郁症、心境恶劣、惊恐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 6%、2. 4%、1. 2%和1. 0%。内科医师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仅为10. 5%。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精神科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在国外已很多。国外资料显示,约21%~26%的内科门诊患者患有精神障碍。

(一)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心血管内科即心内科,治疗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可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心血管疾病患者也高度合并心身疾病的发生。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一般包括:

1.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有研究表明48. 1%和42. 4%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曾出现过焦虑、抑郁状态,还有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较正常人群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原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承受疾病困扰,病程慢性化,担心疾病的治疗,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日益下降,从而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Allonier和Thompson等的研究结果证实,抑郁和焦虑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冠心病住院患者重度抑郁的发病率在16%~18%,轻症抑郁在20%以上。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组中,35%~4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重症抑郁的发病率在15%~20%。在心脏专科门诊患者中,包括确诊为冠心病和那些冠脉造影显示正常结果的心脏或胸部不适症状主诉的患者中,焦虑的发病率为6%~57%。心力衰竭患者反复就诊或住院,医疗负担高,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比其他心脏病患者具有更严重的抑郁焦虑倾向。国外研究显示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在门诊患者中为11%~25%,住院患者中为35%~70%。很多临床研究也已证实,抑郁障碍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均增高,预后不良。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项研究资料表明焦虑、抑郁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高血压也易使焦虑、抑郁加重。

2.消极的应对方式

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原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一般需要终身治疗,只能控制病情而不能治愈,导致了患者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从而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3.主观健康感降低

由于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病程,病情较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他们主观健康感降低。

4. A型行为与冠心病和高血压

A型行为在我国习惯称为A型性格,主要表现为:过分报复、快节奏、高效率、好争辩、好冲动、固执、急躁、匆匆忙忙、大声说话、富有敌意、竞争意识强。Friedman等认为,A型行为的人容易发生恼火( aggravation)、激动( irritation)、发怒( anger)、不耐烦( impatientence),称为“AIAI反应”,这些反应构成了A型行为对健康的不利成分。多年来的研究表明,A型行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A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中,发生心绞痛以及致命性心脏并发症的几率2倍于B型行为的冠心患者。既往研究显示A型行为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50%的血管数显著高于非A型行为患者,严重冠脉狭窄者90%为A型行为者。Guiry等对26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查后发现,具有A型行为的患者出现各种情绪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非A型行为患者,早期以焦虑为主,其后以抑郁为主。具有A型行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情绪多见,为非A型行为组的6倍左右,而矫正焦虑与否可对降压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内分泌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糖尿病为一终身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临床主要以三多一少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和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产生较大的压力。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如下。

1.抑郁情绪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患者要改变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频繁测血糖且并发症多,生活质量下降等,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大部分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往往产生消极情绪,有的患者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抑郁症的患病率有所增高,15%~20%的糖尿病患者有重型抑郁。国外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检出率较高。Bruce等使用自评量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抑郁筛查,结果显示抑郁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率约35%。我国刘宇等的研究显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抑郁检出率为44. 10%。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可增加患者发生功能性残疾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还可加重医疗负担,对患者病情、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照顾能力,甚至抑郁的存在可能会加快糖尿病患者死亡。有研究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心理,重度焦虑抑郁分别占30%和26. 5%。

2.精神病性症状

糖尿病的各种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性综合征等均可引起幻觉、妄想等各种精神症状。

3.糖尿病人格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被动依赖性、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他们也常有不安全感,有受虐狂的某些特征,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Lioyd等对80例16~25岁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对照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孤独明显,少有亲密的社会关系,并且很少对其社会关系发表意见,表现出对密切关系的恐惧。

(三)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脑血管病是各种血管源性病因所致脑部疾病的总称,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患者安全度过了危险期,保住了生命,但多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及肢体活动障碍,同时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1.抑郁情绪

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的初次评定中有抑郁障碍的表现,可见脑血管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住院患者,<60岁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岁组,可能与中年人是家庭及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的责任比较重,患病后给家庭、工作和事业带来很多困难等因素有关。

2.情感脆弱

同样是微小刺激产生短暂而强烈的情绪波动,但多表现为伤心流泪,或者过分高兴,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典型情感症状。

3.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障碍是脑血管病患者最常发生的心理障碍,早期可出现局限性认知损害如失语、记忆障碍、失认、失用、体像障碍等。智能损害可呈“斑片状”,只涉及某些局限的认知功能,如计算、命名等。进行性认知障碍导致痴呆。

4.人格改变

脑血管病患者可以出现人格的改变,患者可表现为生活方式单一,不喜欢变化,适应能力下降,微小的改变亦易使其产生焦虑、烦躁或抑郁,情感反应迟钝或平淡、易激惹、缺乏灵活性、人格衰退。有研究提示脑动脉硬化症的患者性格多有异常改变,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常常是郁郁寡欢,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有一些奇怪的念头产生。容易产生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对自己身体状况担忧,对子女及一些社会现象不满,甚至会产生逆反或敌对心理。

5.非认知性精神障碍症状

病程长的患者可出现谵妄、情绪高涨和攻击行为等多种非认知性精神障碍症状。

(四)消化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1.抑郁情绪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躯体生理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均明显受损,生活质量较健康人低,尤其是在精神心理健康方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抑郁症状,田虹等人观察了186例患者发现,其中31. 7%有抑郁情绪,吴敏生调查结果为69%的患者存在抑郁状态。

2.情绪不稳

如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情绪容易波动,遇到刺激常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是他们自制力较强,能克制自己。同时他们平时容易精神紧张,不能松弛。临床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持久、强烈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等,可通过大脑皮层作用于下丘脑,改变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促使胃酸持续升高而发生消化性溃疡。

(五)呼吸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1.焦虑抑郁情绪

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是病程长,老年患者较多,长期反复住院,病情波动,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者有心理因素的影响等,致使很多患者会存在轻重不等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研究显示哮喘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5. 7%,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65. 8%。既往文献报道女性较男性、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易出现情绪障碍,病程5 ~8年的患者情绪障碍较其他病程高。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临床上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简称SARS。由于其具有高传染性、可致死性和难预测性等几个显著特点,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SARS患者住院期间既被严格隔离,又要经受呼吸困难等生理问题的困扰,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悲观,焦虑、偏执等特征。出院后康复期间又出现严重的“SARS后遗症”,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等,严重地影响着患者心理应激水平恢复的速度。当患者得知自己患病时,会出现三个心理反应期。首先是心理休克期:突然被确诊为患有SARS,患者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出现不真实感,感觉在梦中,自己犹如旁观者,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其次是心理冲突期: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不知如何面对现实。这时候,患者会通过否认自己患病,或怀疑治疗措施来减轻心理反应。最后,是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计划,调整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有研究对SAR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随访,于患者出院时、出院半年时、出院1年时分别进行SCL-90症状评估并与中国常模比较,结果显示出院时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总均分、阳性均分均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半年后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因子、阳性均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出院1年后9个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SARS患者恢复期1年后在心理症状方面和正常人相同。

(六)肾内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1.焦虑抑郁情绪

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病程长,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躯体化症状明显,经济负担重,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和家庭都产生重大影响,个别患者甚至生活能力下降,往往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情绪。有研究显示肾病患者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说明此群体心理健康总体及各方面状况都处于较差的状态。还有研究表明36%的尿毒症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以焦虑、抑郁为主。特别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患者,担心拖累家庭,常常处于自责、自卑、抑郁之中。

2.人格特征

有研究提示肾病患者以孤独、固执、缺乏同情心、情绪稳定性较差为主要特征,不同人格特征的患者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同,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患者以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内外向维度得分高的患者易出现躯体化、敌对和偏执等症状;精神质得分高的患者易出现强迫、抑郁、敌对等症状。

上一篇:患者的一般心理行为特征 下一篇:外科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