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后,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系列与诊治疾病相关的行为,其中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是最主要的方面。遵医行为是指求医行为开始以后,患者行为与医嘱符合一致的程度。
1.求医行为和求医行为的种类
求医行为是指人得知自己处于疾病状态后或者出于保健的原因寻求医疗机构或医生帮助的行为。一般将求医行为分为主动求医、被动求医和强制性求医三种类型。
(1)主动求医:
指个体患病后主动寻求医疗机构或医生帮助的行为。大多数患者采取这一类型的求医行为,也可见于有疑病观念、假冒患者角色的人。
(2)被动求医:
个体虽然患病,但是不愿意或不能主动求医,在他人的劝说、督促或帮助下寻求医疗或医生帮助的行为,即求医的决定由他人决定。常见于下列情形: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昏迷、休克、儿童、性病患者、经济困难者等。
(3)强制性求医:
指个体虽知道患有对本人或社会、公众形成危害的严重疾病,却无“病感”或就医动机,甚至讳忌就医而被他人强制送去就医的行为。如不承认自己有病的精神疾病患者。
2.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症状发生的部位,症状对个体心身功能的影响等可以影响患者的求医行为。
(2)认知因素:
个体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情况可以影响求医行为,如果认识较好,可能积极求医,不认为自己有病或认为自身疾病轻微,可能不去求医。
(3)经济因素:
家庭或个人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求医行为,经济条件差,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有病,也可能不去求医,或者去医疗费用相对少的医院去治疗。
(4)医疗服务条件:
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疗设施、交通状况、医疗手段等。
(5)就医经历:
既往的就医经历会影响患者的求医行为,如既往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治疗效果、有无挫折就医经历等。
(6)社会支持:
如家人、朋友和单位对患者的求医行为所持的态度、关注程度等。
3.遵医行为和影响因素
遵医行为是患者遵照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或其他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有:
(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患者和医生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生信任和满意,则遵医行为好,反之遵医行为差。
(2)医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
医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高,则患者的遵医行为好,反之不好。
(3)药物和检查的合理性:
特别是对于有医学知识的患者来讲,不合理的药物和检查会降低他们的遵医行为。
(4)医嘱内容:
简单的医嘱内容容易遵医,而复杂的治疗方式则会影响遵医行为。患者对医嘱内容未能理解或未记住,对药物服法、剂量等记忆不清,尤其是在多种药物合并服用时,容易发生服错剂量、服错时间或违反服药禁忌等,造成不良后果。
(5)患者的期望:
如果治疗方法与患者的期望差距太大,则不容易遵医。
(6)疾病的病程:
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程会影响遵医行为,病程越短,遵医行为越好。一般急性病发病期的患者都能遵守医嘱,而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遵医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