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患者角色转换问题
患者角色转换问题
正文

患病者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称为患者角色的认同。成为患者角色意味着部分或全部放弃原有的角色行为模式,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患者角色的行为模式,实现这一转变并不容易。一般来讲患者角色认同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不承认阶段、不安阶段和认同阶段。患者角色的认同对个人和医疗部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积极预防,这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有利的。

当一个人患病以后,就要从原有的社会角色进入患者角色,或者在康复时由患者角色转变为健康人的社会角色,这就是患者的角色转换。如果能快速地进入患者角色或者健康人角色,称为患者角色适应。反之则称为患者角色适应困难。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困难表现为:

1.患者角色冲突

患者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不能够或者不愿放弃原来的角色行为,从而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和行为矛盾,角色期望与角色表现差距太大。一个人在社会中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患病时需要转化为患者角色时,常难以实现角色适应。当某种常态角色强度超过求医动机时,患者就容易发生心理冲突。常态角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心理冲突的激烈程度,使患者进入患者角色发生困难。常见的角色冲突原因是工作繁忙或者家庭责任重而不能安心治疗,多见于承担社会或家庭责任较多,事业心、责任都心都比较强的人群,如领导。实际上当一个人从其他角色进入患者角色时,其他角色应该处于从属地位。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进入患者角色,而是继续原来的角色,如辛苦工作、操劳家务等,则对治疗、康复非常不利。

2.患者角色缺失

 患者角色缺失是指虽然医生已经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患者没有意识到或根本不承认自己患病了,实际上未进入患者角色,没有转变患者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一部分患者因为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没有认识到自己患病;一部分患者因为对突然患病缺乏心理准备,不相信自己会患病,满不在乎;一部分患者则是因为经济紧张害怕花钱,不愿意进入患者角色;还有一部分如传染病、性病、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存在病耻感,担心患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或就业等,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患病。患者角色缺失的后果会是贻误治疗,使病情恶化。

3.患者角色强化

患者角色强化是指部分患者在进入患者角色以后,表现出对疾病状态的过分认同,在从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换时,仍沉浸在患者角色中。这部分患者往往对自身疾病的过分关心,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对自身能力怀疑、失望,要求别人照顾,安于“患者角色”的现状,小病当大病医,大病当重病医,重病当危病医。患者不愿承认病情好转或治愈,不想摆脱患者角色重返社会,而长期留在医院或在家休养,对疾病痊愈以后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感到惶恐不安,对恢复正常生活没有信心。有些患者角色强化是由于继发性获益所致,如患病可以获得更多赔偿,或者使其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中得到解脱,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4.患者角色消退

患者角色消退是指进入患者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使患者忽视甚至放弃患者角色,而回到社会常态角色,承担相应的健康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原因常常是因为家庭、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比如亲人突然生病、工作单位考评晋职或晋升职称等。这种变化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不利。

5.角色恐惧

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多考虑疾病的后果,担心疾病严重,治疗效果不好,或者预后不好,影响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对自身健康过度悲观,产生恐惧心理,称为角色恐惧。这种情况可以导致“有病乱求医、滥用药”或拒绝就医的行为。

6.患者角色行为异常

患者虽然承认自己患有疾病,但是受病痛的折磨感到烦恼、沮丧,甚至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不配合治疗,对医务人员有攻击性言行,拒绝住院,抑郁,自残,厌世,甚至自杀等。

7.患者角色假冒

患者角色假冒是指个体为了逃脱社会责任和义务或为获得某些利益,谎称自己有病,假冒患者角色。此类患者为数不多,但会给临床医疗工作造成很大干扰。

上一篇:诊所与技工所之间的沟通 下一篇:患者的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