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生提出的治疗计划,患者的抉择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步:理解问题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消除患者在已经知道的、想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事情之间的差距。研究结果显示,对医生介绍的治疗计划,能够完整正确地理解的患者只占全部患者的15%。而且,在听懂的话语里,患者真正想获得的信息占多大比例还有着很大的差别。
第二步:对照需求
国外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不会质疑牙医的诚信度,但他们会拿医生的建议和自己的实际需求(时间安排、收费高低等)做比对,经过认真考虑,找出共同点。所以,国外牙科患者对医生提出的治疗计划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我国的患者可能被“忽悠”怕了,大多数患者都会心存疑虑:“我的情况真的像医生所讲的那样吗?”“真有那么严重吗?”“医生想要‘斩’我吧?!”他们多会采取拖延的办法,进行货比三家的市场调查。
第三步:衡量价值
接下来,患者会考虑“值得不值得”,其内容包括时间、金钱、体力等。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考量自身利益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变得异常精明,都会尽最大努力使“利”最大化,把“弊”降到最低限度。医生必须对人性在这个时候的表现有清醒的认识,站在患者的立场上,用患者的视角来观察,而不是用“师爷”的姿态训诫患者。
第四步:建立自信
据调查,缺乏自信常常是妨碍患者接受治疗计划的重要原因。他们即使对医生的诚意、水平、能力等没有任何怀疑,但也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在做决定的时候犹疑不决。我们常会听到患者这样讲:“贴面是好,但我年纪那么大了,将就一下就行了”、“我那么忙,不可能为了做个桥而请那么多次假”、“做根管治疗就用了这么多钱,再花那么多钱做冠,还是算了吧”、“我有高血压,能承受得了种植手术吗”……许多医生不重视这些倾诉,没有伸出援手,错失良机。
第五步:采取行动
人都有相当大的惰性,想通了的事情,不见得会付诸行动,缺少的就是适当的外力推动。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他们却常常不去参加家长会;大家都非常认同环保,但很多人依然在制造大量垃圾。许多患者知道自己的牙齿不好,也知道治疗的好处和不治的坏处,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依然不多。不了解这一点,不想办法推动一下,就会功亏一篑。
上述五个过程可归纳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