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摘要
患儿,女,5岁6个月;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多入院。4年前,患儿1岁时因 “感冒”在当地就诊,体检发现心脏有杂音,疑有心脏病,因经济困难,未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患儿常患 “感冒”,每次病程长,不易治愈,但无发绀,活动可,耐力稍差。入院查体:T36.5℃,R26次/min,P124次/min,W12kg,唇红,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Ⅳ/Ⅵ级收缩期杂音,心前区扪及震颤,腹软,肝脾不肿大,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胸片见肺多血改变;心脏彩超示VSD,直径8mm。主动脉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检查示左心室肥大。
诊断:室间隔缺损。
处理措施:①术前检查;②VSD修补术。
二、沟通背景知识
室间隔缺损 (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出生婴儿2‰,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VSD有自然闭合的可能性,估计20%~50%,其中小于0.5cm膜部缺损的自然关闭的可能性最大,而肺动脉瓣下型VSD的关闭可能性极小,自然闭合率在6个月以内最高,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到5岁以后几乎没有可能闭合。由于VSD(特别是非限制性)的存在,心内大量左向右分流,使肺充血,患儿常并发呼吸道感染、肺炎,生长发育明显迟缓,当发展到不可逆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即器质性肺高压,会导致右向左分流,出现面唇发绀、心累气急,甚至缺氧发作急性死亡。因此,VSD须要早诊断、早治疗,所有儿科医师都应熟悉掌握VSD的诊断特点。
VSD的诊断特点:①小型VSD临床上可无症状,如缺损较大,患儿常喂养困难,瘦小,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并发肺炎,严重者出现心衰。②常规体检可在心前区闻及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但要注意杂音与缺损大小呈负相关。③胸片检查可见心影扩大,肺充血;当缺损大、肺动脉高压时,可见肺动脉段突出。④心脏彩超检查是目前诊断VSD的主要方式,可准确检查VSD大小、位置、肺动脉压以及各房室大小、瓣膜开闭情况。⑤心导管检查,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可测定心脏各部位压力,同时也可明确VSD大小、位置。
三、沟通内容及注意事项
1.诊断沟通
(1)首先要告知家属患儿有VSD,最好用模型对照解释;VSD的大小、位置。
(2)要让家属明白,VSD为先天性心脏病,病因不明,除少部分可自然闭合外,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3)安慰家属,让家长深知病孩是不幸的受害者,同时关爱病儿,让其消除恐惧心理,勇于接受治疗。
(4)充分说明手术治疗效果,治愈的希望很大,治愈后不会留下太大的后遗症。
2.预后沟通
(1)VSD的危害性:VSD造成心内左向右分流,肺充血,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左心衰,随肺血管阻力增加,右心负荷加重,导致全心衰;VSD患儿常并发呼吸道感染、肺炎,须长期用药治疗。喂养困难,生长发育差,给家庭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及经济上的困难,若错过治疗时机,会造成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导致死亡。
(2)VSD一经确诊,就需准备手术,特别是伴有肺动脉高压,应在1岁内手术,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发生。
(3)VSD总的预后:VSD手术的预后与患儿手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及是否伴其他畸形有关,随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VSD修补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现VSD的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小年龄、低体重、6个月以内、5kg以下的VSD修补术,手术死亡率也逐年下降;VSD修补远期效果好,治愈后生活质量与同龄儿相似。
3.治疗沟通
(1)早期治疗:
对于小年龄VSD小(小于0.5cm),无明显临床症状,可随访观察;对VSD大的患儿,特别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婴儿,需采取地高辛、利尿剂、减轻后负荷等治疗措施;有喂养困难,须营养支持,有效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创造手术条件,尽早手术。
(2)VSD修补术:
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修补VSD。
(3)并发症:
①术中大出血;②术后心脏复跳困难;③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须安装永久性起搏器;④发生低心排综合征;⑤术后出血再次手术可能;⑥溶血、血尿;⑦残余分流;⑧并发重要器官如脑、肾、肺功能障碍;⑨并发感染如肺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费用沟通
治疗所需费用多少,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可能有较大差异。
5.其他注意事项
结合不同病例需要增加说明或调解。有的疾病涉及医学伦理问题,特别是遗传性疾病,需要增补沟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