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摘要
患儿,女,5岁10个月,因 “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3天”入院。患儿因 “癫痫”口服卡马西平18天后,出现面部、躯干红斑,并逐渐累积四肢、口唇黏膜。出疹后第4天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部分水疱破裂后出现片状糜烂面,遂来我院。生长史、发育史无异常。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病史。查体:T 38.7℃、P 108次/min、R 28次/min,急性重病容,神清,神委。双肺呼吸音清晰,肝脾不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科专科情况:面部、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性红斑,融合成大片状,其中可见豌豆到鸽蛋大小薄壁水疱,其内疱液澄清,部分水疱破裂,露出其下鲜红色潮湿糜烂面,尼氏征阳性;口唇唇红糜烂,其表面结有黑褐色血痂;双眼结膜充血,可见浆液性分泌物;外阴黏膜红肿,糜烂。
诊断: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处理:立即停止卡马西平口服,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加强皮肤尤其是口腔、双眼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二、沟通背景知识
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甚至引起死亡。小儿药疹是儿童药物治疗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最多见的医源性疾病之一,也是近年来引起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引起药疹的原因主要涉及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而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药疹的危险性是不同的。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
(1)抗生素:
以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为多见,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
𫫇唑引起药疹较多等。(2)解热镇痛类: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物: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4)异种血清:
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蛇毒免疫血清。
(5)中药制剂:
葛根、天花粉、板蓝根、莪术油、喜炎平、炎琥宁、川芎嗪等。
(6)其他少见药物:
异烟肼、地塞米松。
在儿童中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占前3位的分别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抗炎类和中成药。抗生素类:这有可能与小儿疾病种类较单一,以感染性疾病为主,新研发生产的抗生素种类越来越多,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加上多种原因造成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和滥用有关。其次为解热镇痛类,其作为家庭常备退热药物在小儿发热中使用频率很高,同时又与大量药物广告的误导有密切相关性。中成药作为抗病毒药物近年来也得到儿科医师的认可,应用亦有逐年增多趋势,由于制剂纯度不够,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
药疹的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两大类。免疫性反应即变态反应,大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药物原形,也可以是药物的降解产物或者代谢产物,也可能是药物中的赋形剂甚至是杂质。药疹的免疫性反应机制复杂,既可以以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的任何一型为主,也可以两种或者多种共同参与。变态反应性药疹具有以下特点:
(1)只是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用药患者,大多数人则不发生反应。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无关,与用药剂量无一定的相关性;高敏状态下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以诱发严重的药疹。
(3)药疹发生有一定的致敏期,首次用药者须经4~20日的致敏期,倘若致敏状态已形成,再次用药则多数在10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
(4)皮疹形态各异,很少有特异性,一个人对一种药物过敏,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或者不同类型的药疹。
(5)有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现象。
(6)停止使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非免疫反应药疹相对较少,可能与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释放、药物过量、蓄积作用、酶缺陷或者抑制、光毒性反应等有关。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或者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而同一皮疹及症状也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在儿科中药疹以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最多见,其次为荨麻疹型和多形红斑型,也有少数患儿发展成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懈型以及剥脱性皮炎型重症药疹。
三、沟通内容及注意事项
1.诊断沟通
(1)首先告知家属因基础疾病需要应用某些容易出现皮疹的药物,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有无皮疹发生,出现皮疹时需要及时就医。
(2)通过所用药物、用药时间、皮疹出现的时间,分析引起药疹的可能药物,并记录在患儿的病历上。
(3)告知家属药疹的发生是不可预计的,发生后主要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因存在潜在危险,一般不能做药物激发试验。
(4)无并发症的一般药疹出现时,通过立即停药,加速排泄,抗过敏治疗一般能痊愈,而重症药疹死亡率较高。
(5)有明确药物过敏者,需终身避免接触该类药物。
(6)药疹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受遗传因素、身体功能状态因素等影响的患者的个体素质。大多数应用同种药物的人不会出现药疹,这跟医生选择药物的治疗作用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发生药疹不能等同于医生选错药。
2.预后沟通
非重症药疹预后一般较好,但就诊不及时发展成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懈型以及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并发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蛋白血症,继发大面积皮肤感染,同时伴有严重系统损害的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有报道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的死亡率高达30%~35%。
3.治疗沟通
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患者多饮水,以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非重症药疹患者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迅速消退。一般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制剂、维生素C等进行治疗,必要时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时抢救,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加强护理 (尤其是眼部、口腔黏膜护理),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注意保暖、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肺部及皮肤并发症)以及交叉过敏的发生。
4.费用沟通
普通药疹花费少,重症药疹花费多,如有并发症需要积极抢救。
5.其他注意事项
预防药疹的发生,须遵医嘱用药,自己不要滥用药物,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新药、特效药,不要认为剂量愈大疗效愈好。医生开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根据适应证尽可能减少用药品种,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患者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预防药疹:
(1)了解自己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果有则应该避免服用该类药物,并在每次就诊时告诉医生。
(2)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肤瘙痒、发热等,应及时咨询医生。
(3)怀疑已出现的不良反应而暂时找不到致敏药物时,应仔细记录用药情况,交由专科医生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