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病例 小儿急性肠套叠
病例 小儿急性肠套叠
正文

一、病史摘要

患儿,男,1岁1个月,因 “阵发性哭吵18小时伴呕吐、血便”入院。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哭吵,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入院前1小时排果酱样血便1次。查体:T 36.5℃,P 90次/min,R 35次/min,BP 120/70mmHg;神志清楚,反应可,无明显脱水貌。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不伴肌紧张及反跳痛,右上腹可扪及质中偏软包块,包块可推动,大小约3.0cm×3.0cm×4.0cm,似腊肠样,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血常规检查:WBC 8.3×109/L,N 0.74,L 0.22,RBC 3.25×109/L,Hb 118g/L;X线片提示肠梗阻;B超检查示结肠肝曲异常回声结构,长轴呈 “假肾”征,短轴呈 “同心圆”征,提示肠套叠 (套头位于结肠肝曲)。

临床诊断:急性肠套叠。

处理措施:镇静、解痉,急诊行空气灌肠复位术;如灌肠复位治疗失败,急诊行手术治疗。

二、沟通背景知识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

肠套叠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促发因素可能有:饮食性质与规律的改变,从单纯吃奶到增加辅食或断奶;肠道炎性病变如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导致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肠寄生虫及其毒素的刺激;腺病毒感染;胃泌素分泌异常;以及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肠重复畸形、肠血管病等器质性病变作为肠套叠诱因。

急性肠套叠的类型中以回盲型最多见,占总数的50%~60%;其次为回结型,约为30%;回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等较少见。

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肠套叠发病比较急骤,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哭吵,其哭吵原因是由于肠蠕动将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强烈收缩,产生剧烈疼痛。患儿疼痛不久出现呕吐,呕吐物为乳汁及其他胃内容物,严重时带有胆汁,晚期病例可出现粪汁。套入部肠壁压迫套入部肠管肠系膜发生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肠壁充血、水肿,导致黏膜渗血,与肠黏液混合形成黏液果酱色大便。查体时部分患儿上腹部可扪及腊肠样包块。患儿往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严重者精神委靡,甚者高热、严重脱水、中毒、休克等。

治疗原则:选择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以空气灌肠为首选。

三、沟通内容及注意事项

1.诊断沟通

病例中的患儿诊断为急性肠套叠。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特有病,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婴儿多见。男女比例为 (2~3)∶1。春季发病率较高,可能与上呼吸道炎症和腺病毒感染有关。患儿出现阵发性哭吵、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包块这四种症状时,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一般不难,如果这四个主要症状尚未完全出现,则要想到肠套叠的可能,可行B超检查,也可行X线下诊断性空气灌肠,以帮助诊断。急性肠套叠需和细菌性痢疾、蛔虫性肠梗阻、过敏性紫癜、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直肠脱垂等相鉴别诊断。

2.治疗沟通

小儿急性肠套叠治疗有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中有钡灌肠、水压灌肠、空气灌肠复位疗法,以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疗法使用较多。

需严格掌握灌肠疗法的适应证:肠套叠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

患儿可施行空气灌肠。空气灌肠的压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实施空气灌肠前应明确告知家长,空气灌肠有发生肠穿孔导致气腹及腹膜炎的风险,也有复位失败的可能,这两种情况均需急诊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如果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应行手法复位,如发现手法复位困难,或者有肠坏死,则需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近年来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进行整复治疗,也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方法。

3.预后及随访沟通

水压灌肠及空气灌肠复位成功患儿恢复较快,一般没有特殊并发症。如果不适合非手术治疗病例,灌肠治疗失败或者灌肠过程中出现肠穿孔的病例,需行手术治疗,术后可能出现肠粘连、肠梗阻、腹腔盆腔感染、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情况。一定要告知家长,不管是灌肠复位还是手术复位,均有再次发生肠套叠的可能,需严密随访,如有类似病情,及时就医。

4.费用沟通

告知家长灌肠复位和手术治疗的大致费用。

5.其他注意事项

肠套叠有复发可能,应告知家长尽量避免患儿感冒及腹泻等诱发因素,如有类似病情,及时就医。

上一篇:病例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 下一篇:病例 隐睾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