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摘要
患儿,男,9个月;因 “发热、咳嗽3天,皮疹半天”就诊。入院前3天患儿出现发热伴有咳嗽、声嘶、畏光、流泪、流涕,神委,食欲减退;半天前于发际耳后出现红色斑丘疹,咳嗽加重,体温升高。否认麻疹疫苗接种史,无明确麻疹接触史。来自农村。门诊以“麻疹”,收入院。查体:T 39℃,R 40次/min,P 120次/min;未见吸气性三凹征;头面、发际、耳后可见高出皮面、压之退色、疹间有正常皮肤的红色斑丘疹,双侧耳后浅表淋巴结0.3~0.5cm数枚;双眼可见分泌物,睑缘稍红肿,口唇周无发绀,口腔颊黏膜可见柯氏斑;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不胀,肝脾肋下未扪及;四肢肌张力不高,神经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5×109/L,N 0.45,L 0.55,RBC 3.8×1012/L,PLT 310×109/L;颊黏膜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血MeVIgM阳性,EBV-IgM阴性;胸部X线示支气管肺炎。
诊断:①麻疹 (出疹期);②支气管肺炎;③麻疹喉炎等。
处理措施:麻疹是一种病毒性疾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护理、对症治疗。并发肺炎、喉炎时根据不同病原选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二、沟通背景知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麻疹黏膜斑、红色斑丘疹、疹退后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表现。麻疹患者和麻疹病毒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
麻疹患者的传染期:是从潜伏期末持续到出疹后的第5天;如果患者并发肺炎,传染性则持续到出疹后的第10天。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都是易感者 (如:未患过麻疹、未接种麻疹疫苗、体内来自母亲的被动抗体已消失的儿童)。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6个月~5岁为发病高峰。好发于冬春季节。典型麻疹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前驱期持续3~4天 (特征性的体征为麻疹黏膜斑,它是在发热后2~3天开始出现,在出疹后1~2天消失,它对麻疹有早期诊断意义)、出疹期持续3~5天 (自上而下的红色斑丘疹)、恢复期持续3~5天 (皮疹消退后留下的棕色色素沉着斑,对麻疹有回顾性诊断价值)。麻疹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脑炎、结核病灶恶化、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症。
1.麻疹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年龄、季节、接触史、麻疹疫苗接种史、既往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
在前驱期,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及麻疹黏膜斑;在出疹期,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进一步加重,在发热3~4天后出现自上而下的红色斑丘疹;在恢复期,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缓解,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有脱屑、留下棕色色素沉着斑。
(3)实验室检查: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鼻咽分泌物找到多核巨细胞。
2.治疗
(1)一般治疗:合理护理是治疗麻疹的主要措施,避免忌口、忌洗、忌风。病儿应自由饮水,进食易消化、营养的饮食;保持衣服、口腔、眼部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房间要适度通风。保证充足的热量、水、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必要时静脉补充。
(2)对症治疗:最好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应用止咳化痰药、超声雾化;保持眼部卫生,加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维生素A制剂。
(3)并发症治疗。
(4)中医中药:中医认为麻疹属于 “湿热病”范围,前驱期以辛凉透表为主;出疹期以清热解毒透疹为主;恢复期以养阴清余热、调理脾胃为主。
三、沟通内容及注意事项
1.诊断沟通
(1)首先告知患儿家长或监护人患儿患有麻疹,同时并发肺炎、喉炎等。
(2)本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从发热开始至出疹前,本病传染性最强,无并发症时需隔离至出疹后第5天,若并发肺炎则需隔离至出疹后第10天。
(3)若肺炎经久不愈或持续发热,则需进一步除外结核或真菌感染。
2.预后沟通
(1)麻疹本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若无并发症,7~10天痊愈;一旦出现并发症 (肺炎、喉炎等),会直接影响患儿预后;一般情况下,积极抗感染支持治疗预后良好。
(2)年龄越小并发肺炎和 (或)气胸、纵隔气肿者预后相对越差,可能危及生命。
(3)疾病过程中可能会伴有腹泻。
(4)体温高可致高热惊厥。
(5)可出现维生素A缺乏,严重者可导致角膜软化、穿孔、失明。
3.治疗沟通
(1)控制体温:先采用物理降温,尽量少用药物降温。
(2)保证热量供应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补充维生素A。
(4)皮肤及眼部护理。
(5)饮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能量膳食。
(6)环境:通风,温度、湿度合适。
(7)止咳化痰药、超声雾化;保持眼部卫生、加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维生素A制剂。
(8)并发喉炎、肺炎时视病情轻重加用抗生素和 /或血浆/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总疗程需7~10天。
4.费用沟通
治疗所需费用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