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病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正文

一、病史摘要

患儿,男,10个月,因 “反复皮肤瘀斑1个月,咳嗽4天,肌内注射处皮下血肿3天”入院。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非对称性瘀斑、瘀点。无鼻衄、呕血、便血及肉眼血尿。瘀斑可自行消散,活动时碰撞后亦反复出现瘀斑。4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流涕并一过性发热,予肌注及输液治疗后发现针刺处止血困难,易形成瘀斑,肌注处形成血肿。院外查血常规示血小板降低明显。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好,哭声大。面色稍苍白,无黄疸。眼眶下、双下肢及臀部瘀斑明显且臀部肌注处血肿形成。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咽红,扁桃体未见。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2cm,脾未扪及。血常规:WBC 8.6×109/L,N 0.22,L 0.78,PLT 5×109/L,Hb 97g/L,MCV 90.1fl,MCHC 280g/L。血凝四项:正常。

入院后复查血小板6×109/L;凝血象无异常;临床考虑ITP,即给予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因家属经济比较困难,未使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3天后复查血小板28× 109/L,骨髓检查结果显示巨核细胞数量增加,有成熟障碍,符合ITP表现。3天后激素改为口服泼尼松,第5天血小板升至70×109/L,1周时血小板正常,嘱其出院后门诊随访调整治疗。

二、沟通背景知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巨核细胞发育受到抑制。ITP患儿在发病前1~4周常有病毒感染史,多为上呼吸道感染。

ITP诊断特点:

(1)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2)临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3)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少数患儿有接种疫苗史。

(4)反复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尤其是低于50×109/L。

(5)做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巨核细胞分类中以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加或正常。

(6)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诊断ITP后,通过治疗、随访和观察,根据病程长短对ITP做出分型诊断:≤6个月为急性型,>6个月为慢性型。

三、沟通内容及注意事项

1.诊断沟通

(1)患者常因皮肤黏膜出血就诊,发现血小板减少后,可以首先告知患者出血是因为血小板减少所致,需要进一检查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包括特发性和继发性。该患儿为男性,有肌注后血肿,需要和血友病鉴别。

(2)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告知其危险程度,血小板低于30×109/L伴有出血倾向时常需要住院进行检查和处理;血小板低于20×109/L,尤其是低于10×109/L时,出血倾向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度增加。该患儿血小板低于10×109/L,出血风险大。

(3)初诊患者常首先考虑急性ITP,经过一定时间的诊断和治疗,疗程超过6个月不愈者,诊断为慢性ITP。慢性ITP的治疗比较困难,病程比较长。

(4)少数患者初诊考虑ITP,在诊治过程中,可能会逐渐表现出对治疗反应不好,或出现其他表现,从而引起对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的考虑,如MDS等,因此需要在诊治过程中随时沟通,注意沟通语言。

2.预后沟通

(1)急性ITP多数是一种呈良性过程的出血性疾病,多数新发急性ITP都可能自限,严重病例,血小板极重度减低,出血倾向重,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可能发生急性颅内出血,从而导致死亡,这种情况约占1%,因此对于重症患者需要告知其危险性。该患儿初次诊治,虽院外耽误时间较长,但病程尚短,首先还是考虑急性ITP。

(2)慢性ITP虽然病程经过长、病情反复,但是总体上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因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因长期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护理治疗不当等导致感染、出血等而预后不良。

3.治疗沟通

(1)需要告知患者在急性出血期间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外伤,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避免粗糙饮食;避免各种对患者情绪的刺激,保持安静。

(2)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主要用药。此药主要通过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起效。常用的是泼尼松,按剂量分次口服;急性型,对治疗反应好的患者,疗程为2~3周,一般不超过4周;治疗反应不好,血小板上升不顺利者,另当别论。出血严重者可用冲击疗法:选择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连用3天左右,症状缓解后改泼尼松口服。用药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慢性ITP患者,如果血小板能维持在安全水平以上 (如50×109/L),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激素,需要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不是非要血小板达到正常,而是在安全水平以上维持即可。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具有和糖皮质激素相当的疗效,通过免疫调节而产生作用。常用剂量为每日0.4g/kg,连续5天静脉滴注;或每次1g/kg静脉滴注,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次;以后每3~4周1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4)关于血小板输注。ITP是免疫性因素所导致,患儿血循环中有大量抗血小板抗体存在,因此输入血小板很快会被破坏,故通常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颅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以达到及时止血的目的。并需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的血小板破坏。

(5)关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慢性ITP患者经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复发或难治时,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等,单药使用或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较多,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6)关于脾脏切除。脾切除有效率约70%,但是伴随严重感染的风险比较大,以下两种情况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进行脾脏切除术:①病程超过一年,血小板持续<50×109/L(尤其是<20×109/L),有较严重的出血症状,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者,手术宜在6岁以后进行;②急性ITP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 (如颅内出血),输注血小板、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都不能使血小板尽快上升。10岁以内发病的患者,其5年自然缓解机会较大,尽可能不做脾切除。术前必须做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减少者不宜做脾切除。术前PAIgG极度增高者,脾切除的疗效亦较差。为防止术后感染,应在术前1~2周注射多价肺炎球菌疫苗,术后应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治疗1年或更长。

4.费用沟通

(1)多数新发急性ITP都可能自限,常不需要治疗,尤其是血小板 (30~50)× 109/L以上者。因此对于轻微临床程度的ITP患者,重要的是向患者和家庭成员宣教,防止外伤加重出血,随访观察,不需要其他药物治疗。这也是花费最小、副作用最小的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2)临床表现和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住院诊治。急性型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所需费用较少;使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者费用高,但是副作用少;如果治疗反应不好,长期反复发作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可能需要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或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时间长,费用相对增加。

(3)严重内脏或颅内出血者,需要输注血小板者,将产生较高的费用。

5.其他注意事项——药物副作用

(1)糖皮质激素:ITP尤其是慢性ITP需要较长时期使用激素,从而难免产生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发症包括库欣综合征、高血压、感染、食欲增加、精神兴奋/抑制等,都需要在治疗中告知家属,并根据患者所出现的情况及时解释沟通。

(2)免疫抑制剂:较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根据使用的药物不同而异,需要之前告知。如环孢素可能导致肾脏功能损害,更多的共同特点是免疫抑制导致机体的易感染性增加。

(3)特别需要强调出院后的随访、门诊复查血小板、调整药物剂量等。

上一篇:病例 地中海贫血 下一篇:病例 血友病A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