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摘要
患儿,男,7+个月,因 “咳嗽3天,烦躁不安、面色苍白2天”入院。入院前3天,患儿受凉后出现咳嗽,呈阵发性串咳,不伴发热及吼喘,入院前2天逐渐出现烦躁不安,面色青灰,皮肤湿冷,呼吸增快,呕吐2次,在外院就诊发现心率增快,急转入我院。查体:T 37℃,R 55次/min,P 260次/min;神清、神委,面色苍白;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260次/分,心音尚有力,节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3.5cm,质偏中、缘稍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不肿,肢端稍凉。心电图: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诊断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心力衰竭。
(3)上呼吸道感染。
2.处理措施
(1)药物复律: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2)抗感染。
(3)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助诊。
二、沟通背景知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主要由折返机制造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易反复发作。但初次发病以婴儿时期多见。可发生于预激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的基础上,但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病,感染为常见诱因,但也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心脏手术时和手术后、心导管检查等诱发。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为小儿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青灰,皮肤湿冷,呼吸增快,脉搏细弱常伴有干咳,有时呕吐。年长儿可自述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等。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至160~300次/分,一次发作持续数秒钟至数日。发作停止时心率突然减慢,恢复正常。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发作时心率较固定而规则等为本病特征。若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
1.诊断
(1)发病年龄:首发多在婴儿期。
(2)心率突然增快160~300次/分,有突发突止表现。
(3)临床表现:同上。
(4)心电图表现:3个或3个以上连续而迅速出现的QRS波群,节律绝对匀齐,QRS波群的时间和形态正常 (如有差异性传导,可出现变异);每个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均有P波或均无P波;频率:儿童>180次/分,婴幼儿可达250~300次/分。
2.治疗
依病因、发病机制、持续时间及心功能状态而异。
(1)急性终止治疗:
若无心衰,血压尚正常者,首先可选用兴奋迷走神经法,无效时可选用心律平、ATP、洋地黄类药物、普萘洛尔、直流电击复律等;若伴心衰,血压尚正常者,可选用洋地黄类药物、直流电击复律等;而血压降低者 (伴或不伴心衰),可选用加压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等,或直流电击复律。
(2)根治治疗:
旁路或房室结折返或异位房性兴奋灶所致的发作频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做射频消融根治。
(3)预防复发:
反复发作者口服相应的药物,如地高辛或普萘洛尔,单独或联合应用6个月~1年,也可用心律平或胺碘酮。
三、沟通内容及注意事项
1.诊断沟通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结合患儿年龄、临床及心电图表现,诊断比较明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小儿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主要由折返机制造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易反复发作。但初次发病以婴儿时期多见。可发生于预激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疾病基础上,但多数患儿无器质性心脏病,感染为常见诱因,但也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过度换气、心脏手术时和手术后、心导管检查等诱发。需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原发心脏疾病。
(2)心力衰竭:
根据病史提示患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近48小时,有肝脏增大、气促、肢端发凉等表现,考虑存在心力衰竭。
(3)上呼吸道感染:
患儿有受凉后咳嗽表现,查体发现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故诊断。
2.治疗沟通
因患儿发作时间较长,已有心力衰竭表现,急性期拟首先选用洋地黄类药物终止发作,如果复律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营养心肌,抗感染治疗。根据室上速及心力衰竭控制情况,决定是否维持治疗。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若存在原发心脏疾病,则行相应治疗。
3.预后随访沟通
决定于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如果无器质性心脏病,则预后相对较好。虽然有反复发作趋势,但一般用药有效,如药物治疗无效,发作频繁,可在学龄期后行射频消融治疗。如存在心脏原发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则其预后决定于原发心脏病的严重程度。患儿需长期随访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特别是感染、疲劳、紧张时家属应注意监测患儿心率,注意有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4.费用沟通
治疗费用取决于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如无器质性心脏病,药物终止发作费用一般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