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病例 巨细胞病毒肝炎
病例 巨细胞病毒肝炎
正文

一、病史摘要

患儿,男,2个月,因发现皮肤巩膜发黄1个多月就诊。就诊前1个多月患儿家长发现其皮肤眼睛发黄,黄疸逐渐加重,大便为淡黄色,小便为黄色,无红葡萄酒及酱油色小便,就诊前2天患儿出现咳嗽、呛奶、吐奶,病后患儿神委纳少,无发热,无脐带脱落延迟、无鹅口疮、无挑马牙及板牙、无洗口腔史。该患儿为第二胎第一产,第一胎系自然流产,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代谢性疾病史。查体:T 37℃,R 50次/min,P 130次/min,皮肤巩膜中重度黄疸,无皮疹,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胸骨左缘未闻及杂音,腹软不胀,肝肋下4cm,剑下3cm,质中、边锐,脾肋下3cm,四肢端暖和。肝功:总胆红素188μmol/L,直接胆红素125μmol/L,间接胆红素63μmol/L,ALT 256U/L,AST 300U/L。胸片:间质性肺炎。血巨细胞病毒(CMV)-IgM(++)、血CMV-IgG(+)。尿CMV DNA(PCR)(+)。尿中找到巨细胞包涵体。

1.诊断

(1)巨细胞病毒肝炎。

(2)肺炎。

2.处理措施

(1)保肝药。

(2)减轻黄疸。

(3)抗巨细胞病毒治疗。

(4)控制肺部感染。

二、沟通背景知识

巨细胞病毒肝炎是婴儿肝炎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巨细胞病毒肝炎起病较缓慢,常不为家长所注意,而误认为是生理性黄疸,故未得到及时诊断及治疗,因此,所有儿科医师都应该熟悉掌握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诊断特点。

巨细胞病毒肝炎疾病诊断特点:

(1)婴儿多见,起病较缓慢。

(2)母亲可能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史或先兆流产、流产及死胎史。

(3)有4种临床类型:亚临床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肝炎、瘀胆型肝炎。亚临床型肝炎特点:没有症状,也无肝功损害,仅在体检时发现肝脏质地变硬 (轻至中度)、或伴有脾脏肿大。无黄疸型肝炎:除肝,或伴有脾大外,还伴肝功异常。黄疸型肝炎:具有与无黄疸型肝炎相似的征象,同时有不同程度的黄疸。瘀胆型肝炎:一般更重,黄疸较深,大便色浅,直接胆红素明显增高为主,易与肝内外胆道阻塞或闭锁混淆,同时有肝大,或伴有脾大,还伴肝功异常。通常临床就诊者以黄疸型肝炎、瘀胆型肝炎多见。

(4)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5)巨细胞病毒最容易引起肝损害,其次是肺损害,因此临床上巨细胞病毒肝炎常常合并有肺炎,体检时除注意肺部体征外,还应常规摄胸片了解肺部情况。

(6)血CMV-IgM阳性、血CMV-IgG阳性、尿或血CMV DNA(PCR)阳性、尿中找到巨细胞包涵体。

(7)该病需与其他病毒性肝炎、胆道阻塞或闭锁、溶血及母乳性黄疸、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鉴别。

三、沟通内容及注意事项

1.诊断沟通

(1)首先告知患儿有巨细胞病毒肝炎,并且合并有肺炎。告知患儿母亲该病感染途径有3种: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及生后感染。而该患儿可能为宫内感染,因第1胎系自然流产。

(2)安慰患儿母亲不必焦急,此病可以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一般3~6个月就会治愈,不会留下太大的后遗症。

2.预后沟通

(1)巨细胞病毒肝炎的危害性:部分病儿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肝硬化,出现门脉高压的表现,如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血球蛋白倒置、脾功能亢进等,严重者可因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另外,还可发生肝功能衰竭 (急性、亚急性、慢性),如黄疸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腹水、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等,严重者可死亡。不管是肝硬化,还是肝功能衰竭均可导致患儿死亡,希望引起患儿家长的重视。

(2)巨细胞病毒肝炎一旦发生,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发生病情加重,导致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3)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多数巨细胞病毒肝炎可以通过保肝、减轻黄疸、抗巨细胞病毒等治疗得到治愈。如果发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则预后差,死亡率高。一旦发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减少死亡的发生。

3.治疗沟通

(1)巨细胞病毒肝炎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综合治疗。

(2)目前公认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最有效的药物,而其他抗病毒药几乎无效,因此,应首选静脉滴注更昔洛韦。

(3)使用保肝药有助于肝功的恢复,如肌苷、齐墩果酸、联苯双酯等。

(4)对瘀胆型巨细胞病毒肝炎,则应使用减轻瘀胆的药物,如思美泰、美能、泼尼松、熊去氧胆酸等。

(5)如并发肺炎者,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肺炎治疗原则一样。

(6)如发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则应进行相应的处理,若内科治疗效果不好,则应考虑肝移植。

(7)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更昔洛韦最主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可以引起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尤其是白细胞减少,原则上粒细胞绝对数低于500以下时应停止使用,但绝大多数患儿都能耐受,使用该药时应常规检测血常规。另外,该药还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因此在治疗的初期肝功能可能暂时加重。

4.随访沟通

巨细胞病毒为疱疹病毒属,属于潜伏病毒,终身存在于体内,病情可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尤其对小于1岁的婴儿威胁较大,因此应常规随访黄疸、肝脾大、肝功及血CMV-IgM、血CMV-IgG、尿或血CMV DNA(PCR)等一年左右。

5.费用沟通

治疗所需费用较多,因为使用更昔洛韦需要住院治疗。如发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则所需费用更多。

6.其他注意事项

因巨细胞病毒肝炎可由母婴传播致病,因此在给家长解释时,应尽量避开男方老一辈家长,以免怪罪于患儿母亲,增加母亲的心理负担。

上一篇:病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下一篇:病例 支原体肺炎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