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我兼任医院门诊专家会诊中心主任。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接诊、会诊及处理门诊疑难患者、重症而拒住院、临终前、慢性难治性疾病患者,换言之,是普通门诊医生在首诊过程中合法剔出的一块“鸡肋”。当天11时,从普外科门诊转来一个患者,根据先前提供的病案,我召集了3个相关专科的专家参与会诊。患者是被扶进来的中年男性患者。其主诉:发作性腹痛3年,再次发作两天。患者用手紧紧捂住腹部,痛苦的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请坐”,我说。他眨着眼不解地望着我,摇摇头。我过去扶他坐了下来,然后坐在他面前打量着他。他手指抖动,口角不停颤动着、欲言又止。我说:“你慢慢说吧,我在听。”话音未落,他一下从椅子上翻落下来,双膝跪地:“医生,你救我,救救我吧!”原来,该患者两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后,曾先后数十次在省、市级大医院专家处挂号就诊,各项检查耗费三十余万元,却仍未能确诊。最令他伤心的是,每次就诊过程中专家都不会超过五句问话,也没人触摸过他的腹部,都是看看前次就诊的检查或开出新的检查申请单及药物。此次会诊过程中,4个专家分别询问、记录有关病史、症状及分别进行查体,前后用时1小时40分。诊断是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除对症治疗,还给予3天安慰剂。一周后,该患者应邀随访,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大多数患者,不需要多么高精尖的专家、仪器及设备,他们最需要的,是医生通过语言和行动上的关怀,与他们完成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自此,“你慢慢说吧,我在听”成了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医生与患者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问诊术语。把时间留给患者,让他们把心中所想所需倾诉的东西说完,也成了每个门诊医生诊治过程不成文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