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是生与死搏击的地方,是容易让人情绪剧烈波动、行为失控的地方,因此也是医院最容易出现医患纠纷的地方。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有一位被同事称为“灭火者”的人,他就是急诊科副主任王仲。笔者有幸聆听并记录下多年前发生并被王仲“灭火”的故事。
一位94岁老太太因脑干梗死住在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这位老太太有9个儿女。在一次查房中,王仲发现她的9个儿女围在病床一圈,神情都很严肃。王仲当时只是查看了患者的病情,没有多问。查房结束后,王仲从护士那儿得知,患者家属之间对是否继续为老太太治疗有意见分歧。患者的长子已经退休,没钱为老太太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次子认为老太太是“咱妈”,不能有病不治。
这件事或许并不与医生相干,但会对医生的后续治疗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成为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于是,王仲脱掉白大衣,将老太太的9个子女叫到走廊围坐在一起,王仲坐在他们中间说:“现在把你们叫来,是想说说‘咱妈’的病情和治疗。咱妈得的是脑干梗死,这种病原则上恢复得可能性不大,但医生会尽力治疗,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奇迹。你们的矛盾我也有所耳闻,但我有这样的想法,不知你们是否可以接受。第一,既然这是咱妈,养大咱们不容易,不能临老有病就放弃了。这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说,谁也不能接受,即使是想让老人少受罪,或其他什么也是善意的。第二,从咱妈目前的状况看,单纯的积极治疗可能也没有太大意义,尽管医院治疗的措施有很多,要在医院花钱,有多少钱都可能花出去,但谁家的钱也不是白拣的,不是风刮来的,大家挣钱都不容易。所以我建议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目前的常规治疗,如吸氧、用甘露醇、用普通消炎药等都还继续,不要停,但若老人没有好转,就不继续追加其他治疗了,一旦老人有好转,就积极治疗,该怎么治疗就花钱治。另外,咱们家人多,可以轮流看护老人,咱们就把老人从抢救室搬出,住到普通病房,这样既不影响治疗,还可以省一些费用。你们认为可以接受吗?”
王仲的真诚和关爱深深感染了老太太的儿女,他们同意了王仲的建议。从抢救室出来3天后,老太太去世了。家属平静地接受了这一悲痛现实。
王仲说,其实这就是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的问题。目前在临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只要出现医患矛盾,医务人员首先指责患者一方,其实有时可能是因为医疗常规的设置不周全或缺乏对患者的关怀。在急诊室,有许多是危重患者,这时家属不仅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更关注患者的外表变化,如什么部位肿了,有异常表现了等,观察的非常细致。因此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医者应该先检查自己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并及时纠正。对于没有希望恢复健康的临终患者,虽然治疗可能是消极的,但医者对患者及其家属在情感方面的关怀应该更积极。
在急诊科工作多年的王仲,体会到医生和患者(家属)对急诊的理解有很大差异。王仲说,医师多从疾病考虑,有的病在医生看来太平常了,但来到急诊科的患者却是感受着生命的巨大威胁(这种感受有时可能是错的)。这种感受使患者在情感方面非常敏感。此时,如果医生仍以冷漠、生硬的态度对待患者就难免出现医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