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诊断很明确,患者是慢性髓性白血病。很多年了,当时的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晰了:他当时还只有不到30岁吧,他的孩子还很小,或许还在他太太的肚子里,也记不太清晰了。因为相比较而言,他的病诊断起来并不难,治疗方案也很成熟。
他在市郊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看起来像个读书人。这种病,我们一般都不瞒着患者,因为治疗是长期的,需要患者自己对疾病有所了解。诊断后就要准备治疗了,我找患者谈话,把治疗方案一一罗列,其中谈到了最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当然,费用是昂贵的。掌握这种药物专利的国外医药公司与慈善基金会联手,可以减免大部分药费,但患者自己每年也要承担七八万元人民币。没多久,患者告诉我,他和他的家人决定选择这种靶向治疗方案,我帮他联系了慈善项目的负责人。进入这个项目后,他去规定的医院随访、领药,我们也就没有了联系。
今年过年前,意外接到他的电话,说想来看看我。一个小时后,他到了我的办公室。一个看起来生活安逸、非常健康的中年人,举手投足间很有领导范儿。我们面对面坐着,一点都没有隔阂,仿佛很久以前曾经邂逅现在又重逢的朋友。他说他调到了市区工作,很稳定——病情很稳定,事业发展也很稳定。说当年他的很多病友都“走”了,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有这种药物可以治疗这种白血病,他们的医生不曾告诉他们。说幸亏当初我让他有了明智的选择,所以他的内心对我充满感激。可事实上,患者是有知情权的,医生必须告知患者有哪些治疗方案,帮患者分析每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帮患者作出最合适的选择。而我当年,只是在知道了新的治疗方案后,很自然地把这种方案加进了对患者的谈话中。
突然他问我,最近为什么不写散文了?我很诧异他怎么知道我写散文。他说他很早就知道了,《华山医院》报一直有我的散文,他也一直看我们医院网站上的电子版院报,最近的院报上找不到我的名字了。呵呵,我居然也有“粉丝”了。一直以来,我们关心患者,用制度规定的方式;殊不知,患者也在关心着我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那么多年了,能被患者这样惦念,心里,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