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的就是护士,他们对护士的语言特别敏感,我们的一言一语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掌握语言的艺术和技巧,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语言的重要性,针对患者个体的病情特点、文化程度和心理状态,选择适宜的语言方式。我在担任主管护士期间,就成功运用沟通技巧护理了这样一位患者。
那是一位70多岁的老者,因为肠梗阻住院治疗,之前在急诊已经禁食禁水输液十余天。老人家坚信“民以食为天”,对于医生这种不让吃喝的治疗方式很不理解;而入院后由于医生考虑手术风险没有立即进行手术,仍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所以患者情绪一直很激动,不时地发脾气、骂人,对护士的一些操作也很不配合,大家对他都很头疼。患者在手术后调整到了我所负责的床位上,开始他还比较配合,这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没过几天,问题又出现了。因为进行的是肠道手术,所以术后患者需要每日抽血监测血常规和电解质的变化,以此来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指导下一步的治疗。这天我早上接班后夜班护士面露难色地跟我说:“1床老爷爷不让抽血,我们几个轮流劝他就是不听,还把我们骂出来了。”我考虑了一下患者当时的情况,他是术后第5天,已经排气排便,证明肠道功能正在恢复,医嘱已让进流食,静脉输液也在逐渐减少。老人固执地认为做完手术就应该让他正常吃饭了,所以对只吃流食不能接受。于是我在安抚了同事之后,找到患者的主管医生再次探讨了老人的病情,确定了此次抽血化验的必要性以及进一步恢复饮食的意见。之后我胸有成竹地来到了老人身边。
我按照流程给患者先输上液,在输液的过程中老人就一直念叨着:“一天到晚老输液,也不让吃饭,这叫什么事啊。”这时我认真地问道:“老爷爷,早上为什么不让我们护士抽血啊?”一提起这个,老人声音立刻高了起来:“天天就让我喝稀汤,肉都不让吃,这能叫吃饭吗?还抽血,我哪还有血可抽啊!我不抽!”听他说完,果然和我想的一样。于是我继续说道:“老爷爷,您前几天抽的血我们都看了,结果一天比一天好,就根据这个结果医生才逐渐让您吃了流食,对吧?”患者没有吭声,但能看出他在认真听我说,我接着说道:“您看,本来医生等着看今天抽血化验的结果,如果没问题就该让您喝粥了,粥里还可以放点肉末菜末。可您不让抽,那医生可不敢让您吃了,您就只能还喝稀汤了。”说完,我等着看他的反应,果然,患者想了一会儿问道:“真的?抽了血医生就让吃饭了?”我说:“是啊,只要检查的结果正常,医生就让您吃好的了,你不是也不想输液吗,只要您逐渐吃得越来越好,输液就越来越少。”患者说:“行,我听你的,这血我抽,不过你说话得算数啊!”我笑着说:“行,我说话肯定算数。”就这样,患者挽起袖子痛痛快快地让我把血抽了。邻床的患者坐在一旁一直静静地看着,最后竖起大拇指说:“还是你有办法,早上她们几个小护士轮着来都没把老爷子说服,你几句话就搞定了,你真棒!”等血的化验结果出来后,根据医嘱患者的饮食类型改为半流食,我去告诉他的时候老爷爷可高兴了,我顺势说道:“您看,我说话算数吧,只要您配合我们,咱把身体养得棒棒的,就能早点回家了。明天早上还得给您抽个血,主要是看看您吃完半流食以后身体的反应,您可得配合啊。”患者很痛快就答应了,之后的每次检查他也都很配合,几天后老爷爷顺利地出院了。
在处理这件事上我并不是对患者凭空许愿,对他所作的承诺都是建立在我对其病情充分的掌握上。作为一名护士,尤其是主管护士,我们肩负着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可以说我们的语言对疾病的转归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沟通的过程中,护士的知识就像一种“精神营养”,通过沟通,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患者,不断劝慰、激励患者,消除患者的怨恨,平息他们的激动,同时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