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时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实习时,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做心脏支架手术后回到CCU观察病情。那天夜班接回来一位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是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太太,交接班时同事就交代这个患者不配合治疗,因其术后需要平卧位制动12小时,但老太太总是乱动,并且大叫,吵得其他患者也无法休息。得知这个情况后,我特别诧异,因为在白班时,老师带着我为她做了入院指导还有术前准备,我依稀记得老太太性情很温和,而且彬彬有礼,不应该这么暴躁。带着疑惑,我做完老师给我安排的工作后,就接替另一位老师去照顾这位老太太。当我站到她的床边时,老太太就大声地朝我喊:“我要翻身,我从来都不平躺,你们是什么医院,干嘛不让我动!”说完就把压着沙袋的腿蜷了起来,看到这个情况,我立刻就明白了,我赶紧把她的腿放平,压好沙袋。看着老太太痛苦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自己失眠的时候,辗转反侧,浑身都不自在,恨不得把所有睡觉的姿势反反复复地更换多少遍。制动12个小时确实非常难受,尤其是在晚上,寂静昏暗的病房里,给人一种度日如年,遥遥无期的感觉。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之下做出违背自己日常生活状态的行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帮老太太重新摆好体位后,我轻轻地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她的床头边,看着老太太焦躁的眼神,我拉着她的手,“阿姨,我知道您一直保持这个姿势真的很难受,但是咱们不是刚做完支架嘛,压着沙袋的这个地方啊”,说着,我就顺手轻拍了一下她右腿腹股沟压着沙袋的地方,“是身体上比较大的动脉,之所以给您压着就是防止出血,躺平了对这个地方压力最小,出血风险也就最小,如果您来回动就没法保证了。大动脉要是出血了,可就不是平躺能解决的问题啦!”听完了这番话,老太太的眼神里明显少了些愤怒。顿时,我感觉我说的话起了作用,但是,取而代之的却是眼睛里的些许恐惧,看到这样,我赶紧又说:“不过呀,您这伤口目前看起来还没事,可是您要是再不配合呀,我可不敢跟您保证了。”伴着老太太眼睛里的恐惧渐渐减少,我又说:“您看啊,您已经坚持了一半的时间了,再坚持一会儿您就能动了,到时候您就能随意翻身啦,现在是两点,一会儿天亮了您家里人就能来看您了。”这时可以看出来老太太的情绪好了很多,我帮老太太盖了盖身上的单子,对她说:“我就在这陪着您,困了呢,您就睡会儿,不困的话您就和我说说话。”老太太什么也没说,只是睁着双眼,看着屋顶,看她的情绪已经平稳下来,我坐到她床边的椅子上,静静地陪着她。半个小时过去了,老太太还没有入睡,我对她说:“您看,半个小时又过去了,很快的。”随着我说完,她就看了看表。之后我又向老太太报了两次时间,明显的感觉老太太的情绪稳定了,渐渐地,大约过了两个小时,老太太安稳入睡了。就这样,这位老太太安全地度过了术后观察的12个小时,伴随着第二天病情的好转,活动的恢复,老太太又变回了那个和蔼可亲的阿姨。
我们都有一颗脆弱的心,每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总会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总会做出超出自我的一些行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作为白衣天使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患者的这些反应,同时帮助患者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