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有一位接受瘢痕治疗的女患者来诊室复诊,我看着她挺眼熟的,因为她一个月前曾来我院进行过双下颌部的瘢痕内药物注射,她觉得效果不错,所以,这次又接着来注射了。
那天,我正忙着别的事情,就没太在意跟患者的沟通。打针的过程中,我在场,打针的操作由主任的助手小艾完成,主任一直在现场看着小艾操作。针打完后,小艾带患者去了隔壁办公室写病历记录。我随后不久也进去了,发现患者在哭泣,着实吓了我一跳,这个是啥状况?小艾看到我进来了,马上说了句:“何老师,你来了,快给患者做个心理疏导。”
这时,患者的情绪更加激动,泪如雨下。我也惊着了,没敢出声,只是默默地把一盒抽纸拿给了她,心想:先让她宣泄一下情绪吧。大约过了几分钟,我看患者情绪有所缓和,小心翼翼地问她,你能跟我说说,是因为打针疼还是今天心情不好啊?于是,泪如泉涌的她一边哽咽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今天反复问了几次小艾,她都说是主任亲自打针,但我躺在治疗床上后,你们就换人了!我感到受了欺骗!”然后,她愤怒地说:“以后我再也不来这个医院了!”
主任坐在患者的对桌,给患者解释说:“瘢痕内药物注射这个治疗方法按照常规,通常就是助手或者护士打,上回是赶巧她们不在,我才亲自给你打的,事实上她们打得很熟练。你不要再生气了,快去做蜡疗促进药物吸收吧。”然后,主任对我说:“小何,你带她去做蜡疗吧,不要再说了!”
我看着情绪还有点激动的患者,赶紧遵命带她离开。到了蜡疗室,开始给她做蜡疗,因为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可以和她深入地沟通一下。
首先,我跟患者自我介绍说,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在这个治疗室里面所有的谈话内容都是保密的,按照心理咨询师执业常规,我们双方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然后,我们就开始了心理沟通。
我首先简单了解了一下患者的情况。
她仔细地描述了今天的整个就医过程:自己曾跟助手小艾反复确认,是不是主任亲自注射,助手几次的回答都很模糊,嗯,是,一会儿再说等;然后,等她躺到治疗床上后,发现不是主任亲自注射时,她又不敢再提出疑问,要求换主任注射,她害怕,此时再提要求,主任会生气,更不好好地给她注射了。因为,她事先在网站上了解到,瘢痕内药物注射有技术含金量,如果技术不到位,如没有掌握好药物注射的深浅度,可以造成局部组织凹陷,如注射张力较大可造成瘢痕表面皮肤起水疱。她担心着,默默地忍受着,等到注射结束后,终于流出了委屈的眼泪。她感觉受了欺骗,甚至认为整个就医过程,就是我们故意设置的陷阱和圈套……
患者描述完“受欺骗”的这段就医过程,情绪才稍微的缓和了一些,于是我与她进行了下面的沟通。
我首先对她的经历表示非常的理解!我说,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会很愤怒的。但是,我可能就不跟她一样的应对方式了。我可能就直接提出要求,请主任亲自打,我会说:“主任,我就是冲着您来的,您的技术好,您看,上回就是您亲自打的,这次可不可以也抽空,亲自再给我打一次?”我想,假如主任如果不是很忙的话,肯定会欣然同意。
我与她讲解,她认为自己“受了欺骗”,其实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作为患者来讲,总希望主任亲自为其治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谁都希望有经验的专家为自己服务。但是,医院的每项工作都有一定的工作流程,因主任较忙,瘢痕内药物注射风险较小,在我院瘢痕内药物注射通常就是由护士或助手来完成,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主任才亲自为患者注射,并不是每个患者均是由主任亲自操作。其实,负责注射的护士或专家助手都是经过主任培训的,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医院才放手让她们来负责这项工作。这点她不知道,因而产生了误解。其实主任对你是很负责任的,小艾给你打针的时候,他亲自站在旁边观察小艾的操作,如果小艾的注射方法不正确,他会及时纠正的。另外,助手打得也确实很好。
接着,我们又开始假设患者跟助手的沟通场景。是不是助手当时回答时,心里也不是很清楚,一会儿主任会不会有时间过来亲自给这位患者打针?所以,助手只能模糊地回答患者,而给患者造成了误会,以至于后来,患者一直觉得被欺骗了,因为她内心的期望是主任亲自注射,中间几次反复确认得到的信息反馈也似乎是这样,而后来却不是这样。我告诉患者应当理解助手的处境。
在患者理解了助手的处境之后,我们一起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沟通误差?患者认识到,可能是自己平日就不太敢于明确地提出要求所导致。她说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就是一个比较沉寂的中国传统式家庭,爸爸妈妈都比较沉默寡言,比较老实本分,所以,她和她爱人都属于内秀型,平常也不爱跟别人争辩、争吵,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在工作岗位和为人处事中,都属于不太积极争取自己权益的类型。
沟通到这里,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了。患者在和我建立了真诚信任的关系之后,也放松了下来,逐渐地开始理解助手的处境和主任忙碌的工作状态。她开始觉得自己也有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存在着内心不敢直接提出自己要求的因素。她很感谢我对她的耐心陪伴,也认识到了自己在表达沟通上有待改进。
在沟通过程中,我几次对她的行为表示肯定,首先,感谢她选择了我们医院的医生为她做治疗,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很感谢她没有在情绪爆发的情况下,对我们拿起刀子,而只是将愤怒的情绪内化在了自己身上。
经过将近一小时的心理疏导,患者的情绪渐渐恢复了平静。
临走时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主动问我,下次什么时间再来注射?我笑了,说,这个得去问主任。她还是不太敢去敲主任的门,害怕主任还在生气。正好出门时在诊室门口碰见了主任,我说主任,她说下次还来找您治疗,问您什么时间来合适?主任笑了,和气地回答她:“第一次注射间隔一个月,下次间隔两个月左右就可以。”接着她又鼓起了勇气,问了声主任:“主任,下回,您能亲自给我打吗?”
主任笑着,不置可否,但基本上同意了。
我鼓励地对她笑了笑,挥了挥手。我相信她会带着这份勇于沟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的勇气回家,在将来,会把更多的勇气带到她的生活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