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高某,男性40岁,因急性白血病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感觉乏力、食欲减退,偶有发热,就医时已出现持续发热,病情恶化,治愈希望渺茫。主管医生与患者妻子李某就病情进行了谈话:“你家属现在的情况很不理想,送来得太晚了,花钱更多且治疗无望,你们家属要做好心理准备。”医生的这番谈话使得李某的精神压力增大,丈夫才这么年轻就得了这样的病,她觉得老天实在是太不公平。同时,住院治疗的费用已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高某住院后家里就没有了收入来源,李某不知道丈夫若离去后,面对沉重的债务、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没有工作的自己要如何支撑。接下来的几天,李某一直心事重重,精神恍惚,夜里经常在走廊独自哭泣。医生查房时看到情绪低落的李某,只顾着自己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太在意。5天后,李某留下一封遗书,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后,患者及家属愤怒地找到院领导,认为是医生不当的沟通方式造成了悲剧的发生,要求医院给予相应补偿,以安抚生者,慰藉死者。
【问题】
1.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有何特点?
2. 上述案例中,医生与家属的沟通方式有什么问题?
【解析】
医生在与临终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家属的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面对即将离世的亲人,家属同样会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与绝望。案例中,医生应采取“全方位照护”的原则,在照护患者的同时,关注家属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排解家属的不良情绪,避免悲剧的发生。在临终患者家属中普遍存在悲观、绝望、无助、沮丧、怨怒、焦虑、不满等情绪,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这些心理危机就会立刻爆发,最终激化潜在的医患矛盾。可见,医务人员时刻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和安慰,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心态,克服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与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除了语言上的交流,肢体语言、视觉沟通、触觉沟通也尤为重要。掌握临终关怀的沟通技能不仅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减少医患纠纷。
1. 言语沟通
在与临终患者及家属进行言语沟通时,要保持缓慢的语速,平和的语调,以免引起其心理紧张。交流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地进行开导、鼓励、询问、讨论等。
(1) 提问:
沟通中,医务人员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感受与需求。然而沟通对象通常的表现是沉默,此时需要交替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引导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封闭式提问是以事实为基础,直接获得特定的信息,了解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等。
(2) 倾听:
耐心地倾听是接受患者及家属所要表达信息,协助其解析潜在的担心与焦虑的关键。一方面,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其充分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在倾听过程中要反馈性地给予回应,适时地重复,对其观点进行重申,以表明医生正在仔细聆听并能够理解,使其感受到医生的尊重。
(3) 反应:
在沟通中,要适时地向患者及家属提出意见和建议,纠正消极的观点,帮助其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回应中要注意:不要一味地以“没事”、“好好休息”、“别太伤心”等托辞来否认病情的严重性;切忌给予患者及家属绝望的回答,如“这病现在是没得救了”;也不需要刻意制造幽默或轻松的氛围,以不恰当的方式减轻患者的悲痛。可以通过接受、移情和关心,回应患者的感受和困境。
2. 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传达的信息往往是真实的,对于不愿表达的临终患者,尤其要注意其非言语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也要充分利用非言语沟通,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与亲切。
(1) 患者的非言语符号
1) 体态姿势:面对死亡,大多患者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沟通,但其内在的情绪和需求还是会从他的体态姿势中传递出来,医务人员应多注意患者的身体语言,当发现其有异常表现时,要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目光、眼神和面部表情:在患者丧失自理能力或有语言障碍时,眼神就成为患者表达信息的主要方式。当患者视线向下,表明其情绪忧伤,心情低落;视线左右环顾,则表示患者情绪紧张,心神不定,医护人员需认真观察患者不同的目光眼神以给予其适时适宜的照顾。
(2) 医务人员的非言语符号
医务人员与临终患者沟通时一个眼神、一个身体姿势的变换都能够对其产生影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坚毅、勇敢、当机立断等非语言行为,能安抚患者恐惧、焦虑的情绪。不同的眼神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友善的眼神可使人感到轻松;关爱的眼神可使人感到欣慰;鼓励的眼神可使人感到希望等。医务人员要学会善于运用目光的接触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触摸也是与临终患者沟通的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医患间心理沟通的有效手段,比如在交谈中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的双手、轻拍患者的肩膀以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关爱。
【知识点】
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一般包括震惊期、愧疚期、失落期和接受期。家属在突然得到亲人即将死亡的噩耗后,会感到震惊与不知所措,此时患者家属很难针对相关问题作出决定,需要医务人员耐心的沟通交流;在恢复正常的理性思维后,会反省自己对待患者的态度行为,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当家属确信亲人即将逝去,心情开始转变为失落和孤独;最终,家属经过逐步恢复,理智地接受事实,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悲哀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