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性患扩张型心肌病十年,1个月前因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慢性肾衰竭,入住某医院心内科。经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已处于难治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血压降低的临终前阶段。主管床位的医生和患者女儿在病床前进行了沟通谈话,简单地与患者就目前的病情状况进行了沟通,随后,医生将患者女儿喊到门口说,“医生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你母亲因为长期慢性疾病,目前病情处于临终前阶段,随时都有死亡可能,我们再次下病危通知书,请你到医生办公室来签字”。患者在病房里隐约听到了医生的谈话,知道自己是没救了。随后,患者拔掉输液针管,拒绝接受治疗,并一直躺在病床上不与任何人交流。家属对其进行了多番劝说都无效,只有喊来管床医生,医生看后表示:“我也没有办法,这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你们家属自己解决吧。”次日患者死亡,死者其他家属到医院后也认为医生工作方式机械生硬,仅从医生角度考虑问题,完成自己的工作,造成死者在外地的家属没能及时赶到医院见患者最后一面。
【问题】
1. 医生在与患者李某及家属的沟通中存在什么问题?
2. 临床工作中应如何避免此类悲剧发生?
【解析】
“保护性医疗制度”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向患者隐瞒部分病情,为其营造良好的恢复条件的一项医疗制度。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在如实向患者交代病情、治疗方案、医疗风险等情况时,均应注意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对于急危重患者或“不治之症”患者,在患者及其近亲属要求实施保护性医疗时,可让患者向医院提供本人签字的授权委托书,写明委托人的一般情况、委托代理人在住院期间的代理权限。医生在查房、会诊、示教等过程中,对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或伤害的病情分析、病例讨论等不得在患者床边或其他亲友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在是否告知患者实际病情的这一问题上,对于不同性格、文化背景的患者,需要灵活选择方式方法。性格乐观,对于医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希望知道自己真实病情的患者,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对待病情十分悲观的患者,应先与家属沟通,尊重家属的意见。本案例中,医生在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时,虽然避开了患者,但未确认患者是否会间接听见,只是机械地完成保护性医疗制度,并没有真正地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在患者拒绝治疗后,医生只想着自己在疾病救治方面的职责,未向患者提供适当的人文关怀及全方位关照,最终导致患者放弃治疗,引起患者家属的不满。
临终患者得知病情后一般会经历“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时期的患者,医生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态度与沟通技巧:
1. 否认期
患者在得知病情后的最初反应是不相信自己得了绝症或者病情恶化,逃避事实,怀疑医生的诊断。此时,医务人员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机制,给予患者适当的空间。
2. 愤怒期
患者已知死亡临近,会气愤命运的不公。有的患者会将这种愤怒情绪发泄出来,表现出情绪焦躁、易激动、难控制,往往会对自己的亲人、医护人员无理取闹,拒绝治疗和检查;有的患者则会将愤怒压抑在心里,导致抑郁。面对愤怒的患者,医务人员要多理解包容,倾听患者的心声,允许患者情绪的发泄,同时取得家属的支持,共同给予患者宽容、理解和关爱。
3. 协议期
愤怒过后,患者不得不承认病情诊断,但此时仍期待医生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表现为内心忐忑不安,时而烦躁,时而安静。此刻患者非常需要医生的指导与帮助,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案,表现出积极治疗的态度,能够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4. 抑郁期
患者明白自己已治疗无望,时日无多,会感到悲伤、抑郁。患者此时最需要的是家人与医护人员给予的精神支持,医生需要多陪伴患者,预防患者自杀,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5. 接受期
这是临终患者最后的心理反应,患者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事实,情绪平稳、安宁,并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在此时期,医务人员应多尊重患者,减少外界的干扰,不强迫患者进行沟通交谈。
【知识点】
临终关怀并不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为毫无康复希望的患者提供减轻其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姑息治疗及其他综合服务,同时为患者家属提供身心方面的支持。目的是为了使临终患者减轻病痛,保持身体舒适,给予患者和家属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提高临终患者的末期生活质量。临终关怀的原则包括:①适度治疗;②注重心理;③全方位照护;④遵循人道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