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危重患者的医患沟通案例二
危重患者的医患沟通案例二
正文

患者刘某,女性80岁,5天前,晨起活动后突然感到胸闷胸痛,2小时后疼痛仍未缓解,家人立刻将其送往了医院。入院后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明确为“急性心肌梗死(广泛前壁)”,经过积极溶栓和对症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病情一度稳定,症状消失,活动自如,饮食恢复。1天前医生查房时,患者在病房哼着小曲,心情很好,医生问道:“老太太,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啊?”“我在外地的儿女下午都回来看我,我们都半年没见了,这次真是因祸得福啊!”“您现在恢复得不错,接下来就是要注意多休息,不要做剧烈活动,再多观察几天,下午就跟儿女们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吧。”下午,儿女们来到了病房,还带来了许多水果、补品。刘某兴奋地与儿女聊了很多,一家人有说有笑。晚餐时,患者因为心情好而胃口大开,吃得较多。次日凌晨2点,患者突然意识丧失伴抽搐,家人立即喊来了值班医生,值班医生判断其为心脏骤停,立即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但最终抢救未成功,患者死亡。面对已经稳定病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突然死亡,患者家属表示不能接受,认为是医生护士抢救不得力甚至怀疑是医生心脏按压导致了患者的死亡。

【问题】

1. 上述案例中,医生的沟通方式有什么问题?

2. 临床实践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解析】

对于危重患者,病情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案例中,首先,医生没有将这种不确定性预先充分估计和沟通: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能够使血管再通,但是冠状动脉病变仍然存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2周左右)冠状动脉病变仍然不稳定,随时还有再闭塞(再梗死)的可能;②存在缺血和梗死的心肌在1周内,心肌电不稳定,即使没有再梗死,仍然是心脏骤停的高危期;③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任何用力活动和情绪激动都可能导致再梗死和心脏骤停。其次,在症状稳定后(症状好转不等于病情稳定),医生没有及时告知体力活动和情绪波动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再次,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该一边施行复苏抢救一边告知患者家属可能死亡的后果,而不是等抢救无效宣布死亡后再告知家属。

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医生是没有办法避免其发生的,只能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对患者细致的观察,认识到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坦率地向患者说明医学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让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治疗结果有合理的预期。同时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过程中,要细心为其解释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的原因,不要让患者感觉是医生的无能与推卸责任。其次,要向患者反复强调需要注意的事项,以防止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告知发生不确定事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采取哪些救治的方案。

【知识点】

医学中的不确定性:医学是一门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的学科。主要是因为医学知识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医学知识,所以我们在对疾病的判断、病情的变化以及预后的认知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家的生理条件都不同,一样的血压值,有的人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高血压的症状,而有的人则毫无感觉。同样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的人会因此患上各类疾病,而有的人可能一直保持健康状态。每个人的独特性,使得医学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

上一篇:危重患者的医患沟通案例一 下一篇:危重患者的医患沟通案例三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