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老李,男性64岁,因“咳嗽、胸痛半年,加重伴气短1周”之主诉入院,胸部CT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治疗小组讨论后建议行胸膜腔穿刺。主管医生小张告诉老李,“您目前胸腔积液量大,压迫肺组织,造成气短。胸腔积液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现有的检查结果还无法判断,我们建议行胸膜腔穿刺。一方面通过穿刺抽取积液,减轻积液对肺脏的压迫,使肺脏复张,缓解您的气短;另一方面,抽取积液进行一般性状检测、生化检测及细胞学检测等,以明确积液的性质,寻找引起积液的病因。”老李频频点头表示理解有必要行胸膜腔穿刺。接着,小张又将胸穿操作的大致过程告诉老李,老李一脸迷茫地问,“胸穿有危险吗?”小张说,“这正是我接下来要告诉您的,胸穿是有创伤性的操作,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不过您不要担心,关于胸穿我们有丰富的经验,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我们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老李紧张的表情这才舒缓下来。随后,小张把老李爱人叫到医生办公室,对着知情同意书,逐一详细地解释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老李爱人心存顾虑地问,“这么多风险啊!做了胸穿一定能确诊吗?有没有其他无创伤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小张说,“胸穿是明确诊断的最基本检查,现在无创的医学手段无法替代。我们通过胸穿抽取积液化验,明确积液的性质,为进一步诊治奠定基础,有可能很快就能确诊,也有可能需要多次胸穿甚至支气管镜检查等才能确诊”。老李爱人终于表示知情理解,同意胸穿并签字。小张顺利完成穿刺,并留取胸水化验。
【问题】
医生小张的沟通方式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解析】
上述案例中,小张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基本得当。穿刺性检查不能保证确诊疾病,还有一定的风险,患者及家属接受上存在一定困难。另外,诊疗风险的告知还可能导致患者情绪波动。小张首先详细地解释了胸膜腔穿刺术的目的,使得患者及家属第一印象上能很快认识胸膜腔穿刺术的必要性,为最终的接受穿刺打下基础。谈及诊疗风险时,患者及家属明显有思想顾虑,小张选择不同的方式,面对患者主要是精神安慰和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点到为止;对家属则实事求是、耐心细致,通过诚恳自信的语言逐一不漏地回答了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最终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但小张的沟通尚存不足。本案例中患者及家属年龄较大,理解能力可能欠佳,而医学专业性又极强,小张一味地对着知情同意书讲解,不免生硬难懂,也难怪患者及家属“一脸迷茫”、“心存顾虑”。在进行特殊检查的医患沟通时,我们的语言不但要讲求科学性,做到规范表达、实事求是,而且要讲求艺术性,做到言能达意、通俗易懂。言语的方式、内容、场景都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我们应当依据患者和家属的年龄、性格及文化背景,分别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年轻人及文化程度较高、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者,可提供检查须知手册,供患者自己阅读了解;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较差者,讲解内容应简单易懂,可用通俗的语言把问题说明讲透,或利用实物标本生动、形象的讲解,让患者及家属一目了然,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感官认识,便于患者及家属对诊疗过程的理解与支持。
【知识点】
1. 对患者进行穿刺、活检类特殊检查时,应当首先向患者及家属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并就必要性、有效性、不良反应和可能风险及发生程度、预后、费用、备选方案作出详细告知和说明,在此基础上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否则则构成侵权行为。
2. 特殊检查项目必须经过治疗小组或全科讨论决定;患者或家属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后,应进行充分的检查前准备工作,并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规范操作。
3. 在沟通时,要耐心细致,切忌大声呵斥、简单粗鲁、敷衍了事,要依据患者和家属的年龄、性格及文化背景,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最好用通俗的语言,便于患者及家属理解,亦可利用人体解剖图谱或实物标本对照讲解,增加患者或家属的感官认识,便于患者及家属对诊疗过程的理解与支持。
4. 特殊检查是明确诊断最基本的检查,是无创性检查无法替代的,应充分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特别是告知风险时,应有周全、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