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某,51岁,退休干部,因绝经3年后阴道流血,经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提示子宫内膜腺癌。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未提示病变侵犯子宫肌层。根据术前的相关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Ⅰ期,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
患者术前已经清楚自己患了癌症,精神高度紧张,刘医生在术前交代病情的时候,虽然也提到了根据术后的病理结果有后续放疗和化疗的可能,但怕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并没有详细说明。而且为了安慰患者,刘医生告诉她现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很好,她现在又是早期,不用担心,做完手术就好了。冯女士对刘医生非常感激,不断地说:“我就交给你了”。
刘医生为冯女士施行了手术,而且还是先进的腹腔镜下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彻底切除了病灶。但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病变为子宫内膜中分化腺癌,而且侵犯了子宫肌层,肌层的脉管中可见癌栓。这些都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因此刘医生又为冯女士制定了进一步的化疗和放疗方案。
刘医生告诉她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还是I期,只是因为有复发的高危因素,所以需要放疗和化疗。这一次,刘医生在交代病情时,发现冯女士虽然也频频点头,接受治疗方案,但却问道:“大夫,我是不是已经是晚期了,已经转移了。” 又问道:“大夫,我的病变切干净了吗?是不是因为手术没切干净,所以还得放化疗啊?”不仅如此,她还问道:“是不是因为我做的是腹腔镜手术,要是做开腹手术就能切得更干净啊?”
刘医生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为患者着想,术前没有过多地强调术后放疗和化疗的可能,是为了不想让她过于紧张。结果现在反而造成她的不信任,认为是因为手术做得不彻底,才需要做放疗和化疗。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不顾她的感受,说得越重越好。
【问题】
医生在沟通中存在哪些问题,导致患者对诊疗过程的不信任?
【解析】
妇科的肿瘤有其特点。宫颈癌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最终诊断,依靠手术病理分期,放化疗方案的实施,需要依照术后的病理结果决定;卵巢癌往往发现已经是晚期,需要比较大的手术,甚至化疗,预后不良。对这些疾病,医患之间需要反复沟通,患者知晓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及远期风险,与医生共同决策,密切配合,才能长治久安。
【知识点】
医生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要尽量通俗易懂,避免过多使用对方听不懂的专业术语,避免强求患者及家属即时接受事实,避免刻意改变对方观点。对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应尽量事前交代全面,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因为往往事前交代,患者及家属能够理解,而事后交代往往不能接受。当患者拒绝医生的建议时,要明确告知其风险,必要时请上级医师再次告知,同时告知患者的多个家属,如还不同意,留下书面沟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