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外科术前的方案及手术风险告知案例四
外科术前的方案及手术风险告知案例四
正文

邢某,女性,60岁,汉族。患者36年前曾拍胸片怀疑心脏瓣膜病,当时患者家庭困难,并未进行特殊治疗。后至某三甲医院进行系统诊治。该院门诊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外科组织了术前讨论,通过研究检查结果,符合手术条件,因该患者病情较重,让王医生与家属做术前风险谈话。

王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后,通知患者近亲属,在有录音录像设备的房间进行了术前风险告知。他告诉患方经过外科讨论拟给患者进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探查术、三尖瓣探查术”。结合风险告知书,他首先告诉患方心脏手术有可能出现各种常见风险,如出现麻醉意外、体外循环意外、药物过敏反应、术中术后出血、渗血、凝血机制困难、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各脏器并发症、围术期各种病症、输血风险等等。其次告知患方换瓣手术的特殊风险——二尖瓣就像心脏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单向门”,正常的时候,左心房收缩,二尖瓣打开,当左心房收缩完毕之后,这个“单向门”会关闭,左心室再收缩,将血液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供应能量和营养。目前邢女士的状态是这个“单向门”变窄了,左心房的血液不能充分地运送到左心室,左心室那面没有足够的血液送出去,本来流到左心房的肺部血液无法流进来。这次手术的目的是把这个坏了的“门”换掉。换“门”的风险是“门框”的周围可能会有裂缝,导致血液会从这个裂缝中流过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瓣周漏”;此外,这个换掉的“门”也不可能保证质量一定过关,工作不好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瓣失灵”;施行换“门”时,有可能会损伤“墙壁”,损伤“墙壁”严重时就会出现心脏破裂等情况;也有可能会损伤“墙壁”里面的“电线”,这些“电线”是传导心律用的,所以当损伤“电线”时就会出现心律失常,严重时需要安装起搏器……

结合邢女士的个体情况,王医生强调,如果术中发现钙化严重,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延长的常见严重后果就是出现脑部的并发症,例如昏迷不醒等。患方表示愿意承担一切风险,并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

因为病情较为严重,导致手术时间过长,邢女士在术后陷入昏迷。有一些亲属从外地赶来,表示不能接受这种结果,不听陪护家属劝说,找到医生理论。王医生给他们看了术前风险告知的录像,外地亲属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后来,邢女士因为各脏器衰竭而死亡。家属表示尽管心理上难以接受,但风险告知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并对医生在手术前后的悉心照顾表示了感谢。

【问题】

王医生如何让患方了解手术风险?

【解析】

在本案中,王医生采用比喻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疾病病理,便于患方理解各种风险的产生原因。他一方面告诉患方该手术普遍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结合临床经验,指出邢女士自身疾病可能使手术时间延长从而导致脑部并发症出现等,降低了患方心理预期,使其对不良结果有心理准备。保留术前风险告知的录音录像也利于医生在出现并发症后向其他家属说明情况。

【知识点】

医生在告知风险的时候,要说明疾病病理和手术原理,让患方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风险。医务人员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经过严谨的诊疗技能训练,在实践中积累了临床经验,对手术的风险有着清晰的认识。而大部分患方由于缺乏相应医学知识,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因此医生在术前风险告知中,要让患方清楚自身疾病病理,在理解病理的基础上讲解手术基本原理,让其了解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性治疗,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

上一篇:外科术前的方案及手术风险告知案例三 下一篇:外科术前的方案及手术风险告知案例五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