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内科随访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一
内科随访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一
正文

患者张女士,28岁,主因“间断喘息2年,再发加重1天”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考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给予相关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时带药主要为吸入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ICS+LABA),可使用1个月,出院时已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诊。因患者明确诊断为哮喘,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其相关识别信息被记录在科室哮喘患者数据库(哮喘患者之家)中,以备日后随访。张女士出院后规律用药,症状控制好,1个月后药物用完,但因其工作繁忙,未再到门诊随诊。近期其男友在家中添置宠物狗一只,导致张女士再次出现症状。此时张女士接到“哮喘患者之家”的随访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并邀请她参与近期的患者医生共同讨论活动,张女士遂携对疾病控制不满意的诸多疑问前来参与。此次活动的主题即如何避免危险因素,保持长期良好的控制。在此次活动中,张女士认识到哮喘属于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需要长期吸入药物控制治疗,不能擅自中断治疗,并了解到她的情况可能不适于在家中饲养宠物。同时医生建议她在规律用药将症状控制后择期行皮肤过敏原检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避免诱发因素。

【问题】

1. 上述案例中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好转,出院后病情再次反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 在医疗行为中应加强哪些环节,可以避免患者出现上述案例中的病情反复?

3. 上述案例中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医疗行为有哪些?

4. 患者教育活动还可以增加哪些形式,使受教育人群更广,达到效果更确实?

【解析】

1. 张女士在住院期间的诊断和治疗都是正确的,因此效果很好,但由于出院后未坚持规律长期用药,并接触了可疑的致敏原导致病情反复。

2. 支气管哮喘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根治,治疗需要长期规律用药,虽然出院时医生已经嘱咐患者定期门诊随诊,但因患者工作繁忙及症状消失,故未遵从。这里存在患者对疾病本质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的原因,同时也显现了出院时医生对其宣教的强调不够。所以医生在患者出院时或者门诊患者离诊时必须向患者交代清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要及时来诊、用药注意哪些问题、复诊间隔时间等),对一些明显表现出对疾病“轻描淡写、掉以轻心”的患者,应着重强调。患者出院后家中即添置宠物狗一只,表明其对诱发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知之甚少,这也说明出院时的宣教不充分。出院时的宣教不仅要包括有关疾病如何治疗,对疾病发生的相关知识、疾病发展或急性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也应具体阐述。

3. 上述案例中,该科室建立了某种特点疾病的数据库,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这样有利于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随访和教育。也可以为科室收集资料、建立数据库,有利于临床、教学、科研等很多方面。同时定期组织同一疾病患者活动,采取医生讲课或患者自由讨论的形式,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是非常好的沟通模式。

4. 以“哮喘患者之家”形式为依托的健康教育模式,还可以邀请患者的家属共同参与,此例中可以邀请张女士的男友一起参加,让他认识到宠物可能是诱发张女士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之一,便于家属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些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以便积极配合,避免产生误会。同时这样做还可以扩大宣教的影响面,而且有些内科疾病往往有遗传易感性或家族聚集性,在宣教的过程中还可能帮助患者家属发现潜在的疾病状态。

【知识点】

内科患者出院后随访环节沟通的要点

1. 随访原则 住院只是慢性疾病治疗中的一个环节,患者出院后需要规律随访和长期管理,不能症状好转就结束治疗。应该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按时服药、化验监测、定期复诊等。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要重视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传达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生活观念,告知其疾病可治可控,避免患者被不良广告、道听途说等迷惑,而中断正规的治疗。

2. 随访方式 定期在门诊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定期电话随访、固定复诊医生或专业组随访门诊都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预后,降低再住院率。

3. 随访流程 可应用门诊患者随访流程以及出院患者预约随访门诊流程(图1),向患者详细解释流程和注意事项。

图1 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随访管理示例

4. 随访中的沟通 观察患者的疾病和心理变化,倾听他们各方面的感受,肯定和鼓励他们配合治疗以及采取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帮助他们排解疑问和心理纠结。

5. 随访中的法律伦理 医生在关注患者的同时,要注意不伤及他人,不轻易评价其他理论和行为,避免产生医患矛盾和法律纠纷。随访时,应注意坚持“患者利益第一、患者自主”的原则。

上一篇:内科出院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二 下一篇:内科随访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二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