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因颈部包块5个月就诊,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收住院进一步治疗。
张医生:您好,病理报告显示您得的是淋巴瘤,这种病属于恶性肿瘤,需要联合化疗。
患者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我身体向来很好,不过是脖子上长了几个包块。会不会是报告错了?你们再给我复查一遍吧。
张医生:不会错的,从这份报告里的免疫组化结果来看,这是典型的淋巴瘤,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型。
患者:那是个什么类型呢?
张医生:淋巴瘤有很多种病理分型,您这种算是侵袭性的。
患者更加迷茫了:什么是侵袭性的?
张医生:怎么说呢?您知道曾经的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吗?和他是一个类型。
患者大惊失色:死……死了的那个?
张医生迟疑了一下:没错。
患者顿时无语,面色惨白。
张医生无奈:请您的家属进来吧。
家属(患者的妻子)进入诊室,紧张地坐在患者旁边。
张医生:您丈夫得了淋巴瘤,需要联合化疗。
家属:啊,这病好治吗?
张医生:诊断明确后就要尽快化疗。但化疗不能治愈,最好再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者:为什么不能手术切除,是到晚期了吗?不,我不想死,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家属:张医生,我才刚怀孕,他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啊。
张医生:不是这样的,从目前检查结果来看,您的疾病分期属于早期。别担心,淋巴瘤的总体疗效还是很乐观的。
患者稍微放松了些。
张医生: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您这种疾病的标准治疗,但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患者:哦,有哪些呢?
张医生:最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发热,还可能脱发,皮肤色素沉着。
患者:啊?这么多。
张医生:我们有预防措施,并且会在化疗中密切监测,大多数毒副作用都能控制,别担心。
患者:好的,我配合治疗。
【问题】
1.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如何传递坏消息?
2. 一次性告知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是否可行?
3. 张医生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
【解析】
1. 由于大多数肿瘤无法根治,肿瘤患者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心理危机,承受着巨大压力,本案例中,主管医师在治疗前对患者提供了真实信息,在一开始就使会谈气氛变得紧张,未从患者角度出发,忽略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没有做到很好的共情。
2. 将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不分时机地一次性告诉患者也不是可取的,会加重患者的焦虑。举的例子不恰当,是非积极性的,对患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 医生后期谈话中在讲解化疗和副作用时措辞尚得当,和患者沟通顺畅,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患者信任。
【知识点】
化学治疗是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化学治疗疗效的不确定性和化疗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大多数患者会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良好的医患沟通能使医患之间互相理解,使患者情绪稳定,全面了解医生的治疗计划,进而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如果医患沟通有限,患者对化疗药物和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就不能充分了解,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同时,化疗的疗效和其不良反应与患者心理有一定关系,如果恐惧情绪处理不当,会影响化疗的疗效,甚至导致治疗中断。
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语言交流技巧,时刻保持倾听的状态,明白患者的感受和说话背后的含义,消除患者顾虑,体现出共情。应重视从以下几方面与患者进行沟通:
1. 化疗前实施的医患沟通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改变过去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激发患者树立战胜恶性肿瘤的勇气和信心。但应注意的是,医生不应该将疾病诊断或治疗计划不分时机地一次性告诉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与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多次沟通,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可选择积极的病例示范,如请同病房做过化疗已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而非采用消极的例子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
2. 化疗前医患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向患者讲解化疗的目的、过程和预期效果,真实客观地向患者介绍化疗的细节和实际过程,使患者做好接受化疗的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一方面能积极配合化疗方案的实施。
3. 化疗期间患者要忍受肿瘤和化疗副作用的双重痛苦,医生应积极处理化疗的毒副作用,同时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听取患者的内心需求,帮助患者克服化疗期间化疗毒副作用所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和不良情绪。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尊重患者意见,安排化疗时间。
4. 化疗结束后的医患沟通,是向患者充分解释肿瘤治疗的特点和复发的风险,使其配合医生定期复查。要防止患者盲目乐观,以为肿瘤治愈,也要克服患者担心复发的焦虑情绪。医生可充分与患者沟通,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请患者共同参与治疗计划的安排和化疗结束后的生活安排,定期随访,提前做好各种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