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详情-医患沟通-人文与法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  医患沟通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人文与法律 >  医患沟通 >  内科入院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一
内科入院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一
正文

张女士88岁高龄的父亲因“间断咯血半年余”于门诊就诊,通过完善胸部CT、电子支气管镜等相关检查后以“肺癌Ⅳ期”收入院。年轻的主管医生小刘来到床旁,面带笑容,热情洋溢地向患者询问:“您好!您哪里不舒服吗?”患者因自己罹患肺癌情绪低落,没有回答医生的问话。刘医生以为患者耳背,所以提高了说话的音量,但患者仍未回答。刘医生面露不悦,转而向患者女儿张女士说道:“怎么回事啊?听不见我说话吗?老人也不能没礼貌啊!”张女士连忙低声道歉:“医生对不起!我父亲心情不好,他在门诊做了检查,医生说是肺癌晚期,请您多包涵!”刘医生听到张女士的解释,立刻理解了患者的心理,他态度温和地对患者说:“老人家,晚期肺癌已经没有手术机会了。像您这么大年龄的老人,一般来说,也不可能化疗了,也就是说,住院也没什么积极的治疗了。”张女士听到刘医生这番话勃然大怒:“你是说我父亲住院,就什么治疗都不给了吗?我们就只能等死了吗?你是什么大夫,有没有人性啊!你这个冷血动物,我要投诉你!”

【问题】

1. 本案中,刘医生接诊时对待患者的态度是否合适?

2. 刘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方式存在什么问题?

【解析】

1. 在患者入院之初即建立双方充分信任的医患关系对于随后的诊疗过程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能够快速取得患者的信任是一种工作能力的体现,而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患者对于医院这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往往会具有较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患者会非常期待入院期间的诊治能够缓解病痛,治愈疾病,从这个角度来看,患者是非常希望能够早日入院的;另一方面,患者对于医院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喜气祥和、安宁和谐的场所和氛围才是大家致力于追求的,而医院给人的直观印象则是充满了未知和凶险。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这些负面情绪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安抚患者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

2. 在本案中,刘医生接诊时的态度热情洋溢,但患者为肺癌晚期,不仅要忍受疾病所带来的躯体病痛,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此类患者,医生过于热情的态度反而会给病人带来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认为医生没有理解并体会自己目前正在承受的痛苦,而诚恳和蔼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则可以充分体现出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刘医生并未在第一时间向患者做自我介绍,询问患者无回应时面带愠色,表现不够耐心;在得知患者疾病后,与患者交流时的措辞又容易使患者及家属误以为医院面对患者的疾病不作为。一系列的沟通障碍使患者家属产生了误会。如果刘医生在接诊时能注重沟通技巧、避免上述问题,就不会引发与张女士之间的纷争。

【知识点】

怎样才能在患者入院时与其建立起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医患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医学伦理原则来达成这个目的。常见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接受、肯定、澄清、提问、重构、鼓励、代述。在入院沟通环节,医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1. 要有耐心、关爱心、责任心、同情心、包容心,态度诚恳和蔼、语气亲切温和,以使患者感到医生充分知晓其入院的各项需求和目的,且对此很为关切和重视,达到共情目的。

2.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患者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要有层次、有目的、按顺序地询问,确保病史采集的真实、全面和客观。

3. 要用心倾听患者的叙述,并适时予以回应,对方言、俗语要细心领会含义,以免在病史采集过程中出现谬误和遗漏。

4. 遵守医生职业道德,既要对患者隐私予以保密,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充分体谅患者入院时抱有较高的治疗预期以及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的心理,也要有医学伦理概念,特别是在患者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一些不符合他人利益的要求时,要运用倾听、共情等技巧,耐心解释,获得与患者的共识。

上一篇:急诊治疗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三 下一篇:内科入院环节医患沟通案例二
相关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