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隔恶性畸胎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纵隔恶性畸胎瘤(ICD-10:C38.1-C38.3,M9080/3),行纵隔肿瘤切除术(ICD-9-CM-3: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临床症状:胸痛、胸闷、咳嗽、发热、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
2.辅助检查:胸部X线、CT/MRI、穿刺活检、DSA。
3.鉴别诊断: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瘤、胸骨后甲状腺肿、侵袭性胸腺瘤、纵隔型肺癌、淋巴结核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8.1-C38.3,M9080/3纵隔恶性畸胎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试验;
(2)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肺功能;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胸部CT/MRI、心脏彩超、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动脉血气分析、纤维支气管镜、食管镜;脑CT或MRI;DSA;骨扫描;纵隔肿瘤穿刺活检;血清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乳酸脱氢酶(LDH);生殖系统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2.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6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行纵隔恶性畸胎瘤切除术(视病变侵袭范围行联合脏器扩大切除术);
3.手术置入物:人工血管、胸壁修复等人工修复材料,止血材料。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
5.输血: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输血前需行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合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胸部X线等。
2.根据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胸部CT、DSA等检查。
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正常,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2.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术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心脏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需要延长治疗时间。
二、纵隔恶性畸胎瘤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