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末期肾病常规血液透析导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病(ICD-10:N18.0),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终末期肾病或慢性肾脏病5期。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或残余肾功能每周Kt/V小于2.0。
3.已有血液透析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或者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陈香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
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1)。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01终末期肾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终末期肾脏病并发症的相关诊断且住院需要相关处理,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透析治疗前准备(透析治疗前评估)2~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等)、营养指标、铁代谢指标、iPTH。
(3)X线胸片、心电图、泌尿系超声波检查、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血管彩超、结核相关标志物、肺部CT、腹部超声、BNP检查。
3.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签署透析治疗知情同意书。
(七)开始血液透析日为入院第3~5天(视病情决定)
1.一般首次透析时间不超过2~3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延长每次透析时间,直至达到设定的要求(每周2次透析者5.0~5.5小时/次,每周3次透析者4.0~4.5小时/次;每周总治疗时间不低于10小时)。
2.选择合适的透析器,诱导透析期间一般首次透析选用低通量、膜面积较小的透析器。
3.首次透析时血流速度宜适当减慢,一般可设定为150~200ml/min,以后可以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八)出院标准
1.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或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透析过程中使用顺利,无需继续住院诊治的手术并发症/合并症。
2.指导患者学会血液透析开始后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或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的护理和保养。
3.指导患者改变饮食为优质蛋白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1.2g/(kg·d)];指导患者控磷饮食。
4.确定透析方案,出院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发生紧急血管通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发生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伴有其他合并症时,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二、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