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路径 >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2012年县级医院版)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2012年县级医院版)
正文

一、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者。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

1.病史 有抗菌药物、皮质激素用药史;放射治疗史;义齿戴用史;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史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

2.临床症状和体征 口干、疼痛、烧灼感;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伪膜(伪膜型);舌背乳头萎缩、口角炎、口腔黏膜发红(红斑型);或有白色角化斑块及肉芽肿样增生(增殖型)。

3.实验室检查 病损区或义齿组织面涂片可见念珠菌菌丝及孢子;唾液或含漱浓缩液培养或棉拭子真菌培养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2)局部抑/抗真菌药物治疗。

2.全身治疗

(1)抗真菌治疗;

(2)免疫治疗;

(3)相关疾病治疗。

3.手术治疗。

4.卫生健康宣教。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口腔念珠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

1.必须询问的病史

(1)用药史: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用药史;

(2)义齿佩戴情况;

(3)皮肤等全身病损;

(4)其他相关全身疾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涂片法;

(2)真菌培养;

(3)组织活检;

(4)药敏试验。

(六)药物的选择

1.去除各种刺激因素 如去除牙垢牙石,保持口腔卫生,调整咬合,去除不良刺激因素。

2.局部治疗

(1)注意清洁义齿等;

(2)局部抑/抗真菌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漱口。轻症患儿可不使用其他药物,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预防复发。

2)甲紫(龙胆紫)水溶液:每日涂搽3次,可用于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口角炎。

3)氯己定: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

4)西地碘:每日3~4次,每次1片含化后吞服。

5)制霉菌素:局部用5万~10万单位/ml的水混悬液涂布,每2~3小时1次,涂布后可咽下。

6)咪康唑:散剂可用于口腔黏膜,霜剂适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疗程一般10日。

3.全身治疗

(1)抗真菌治疗:

1)酮康唑:成人剂量为每日一次口服200mg,2~4周一疗程。可与其他局部用的抗真菌药合用,效果更好。

2)氟康唑:首次一天200mg,以后每天100mg,连续7~14天。

3)伊曲康唑:每日口服100mg。口服后在1.5~4小时达血浆峰浓度,在进餐时服用可改善吸收,给药14天以后打到血浆稳定浓度。

(2)调整机体免疫力:免疫力低下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4.手术治疗 增殖型口腔念珠菌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5.卫生健康宣教。

(七)疗效标准

1.治愈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涂片或培养结果转阴性。

2.好转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实验室检查涂片或培养转阴性或培养虽为阳性但菌落数量减少。

3.未愈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涂片或培养仍为阳性,菌落数量未减少或增加。

(八)预防

新生儿避免产道交叉感染;奶具或餐具清洁与消毒;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应当警惕和预防。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或符合以下情况时:

1.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2.伴有特殊感染的患者。

3.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者。

出现变异情况必要时需进行相关检查(血细胞分析、肝肾检查、免疫功能、活体组织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结核菌素试验、HIV检测等等)、诊断和治疗,以及请相关科室会诊。

二、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表单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临床路径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