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胎膜早破(足月)行阴道分娩。
(二) 诊断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2015年《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中华医学会)。
1.主诉有阴道流液。
2.阴道窥器检查见羊水自宫颈口流出或后穹隆较多积液。
3.石蕊试纸测pH≥6.5。
4.显微镜下阴道液干燥涂片见羊齿状结晶。
5.胎儿纤连蛋白(fFN)测定。
6.胰岛素样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检测。
7.羊膜腔感染检测。
8.羊膜镜检查。
9.B超检查。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妇产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2015年《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中华医学会)
1.观察临产征象。
2.引产。
3.剖宫产。
(四) 标准住院日
4~5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膜早破(足月)疾病编码。
2.无阴道分娩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 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凝血功能;
(3) 宫颈的分泌物化验检查:一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和淋病奈瑟氏菌。检测B组链球菌(GBS);
(4) 胎心监护;
(5) B超;
(6) 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 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心电图等。
(七) 胎膜早破的治疗原则
1.足月(≥37周):发动分娩,一般通过引产。推荐针对B组链球菌的预防性治疗。
2.近足月(34周~36周+6):处理同足月。
(八) 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为阴道流液12小时后。
2.宫缩诱导药物 胎膜早破2~18小时内未自然临产者,应积极引产,终止妊娠。
(九) 分娩方式的选择
1.无阴道分娩禁忌证者采用阴道分娩。
2.有剖宫产指征者行剖宫产。
(十) 产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
2.产后用药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一) 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
2.无感染征象。
(十二) 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本路径以阴道分娩方式终止妊娠,若为剖宫产则进入剖宫产临床路径。
2.实施本路径时,若产程中、引产中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剖宫产指征(如胎儿窘迫、难产等),即退出路径。
3.有感染者退出路径。
4.引产至阴道分娩结束时间不确定,跨度可为1~3天,故标准住院天数存在变异。
二、 足月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