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足癣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足癣。
(二)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足癣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浸渍、皲裂、角化、鳞屑,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型:浸渍糜烂型(趾间型)、水疱型及角化过度型。
2.临床症状伴瘙痒、烧灼感。
3.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疼痛。
4.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局部治疗 首选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根据足癣不同的临床表现,有针对性的治疗。一般疗程需要2~4周。
(1) 浸渍糜烂型足癣:可先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每天2次,每次20分钟,之后外用粉剂。皮损干燥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制剂,如咪唑类、丙烯胺类乳膏或溶液。勿使用刺激性药物。
(2) 水疱型足癣:可选用咪唑类、丙烯胺类乳膏或者软膏外用。
(3) 角化过度型足癣:可选用咪唑类、丙烯胺类乳膏或者软膏外用,对于角化增厚明显者,可加用水杨酸、苯甲酸等软膏或溶液制剂。
2.系统治疗 对于角化过度型足癣或者局部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口服药物治疗,如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
3.对于足癣继发细菌感染者,应先控制细菌感染再抗真菌治疗。对于足癣湿疹化或癣菌疹在抗过敏治疗同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必要时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局部刺激。
(四)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足癣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 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真菌镜检。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真菌培养、真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
(六) 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外用药物
(1)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益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咪康唑(乳膏、粉剂、气溶胶粉剂等)、克霉唑(乳膏、软膏)、联苯苄唑(乳膏、凝胶)、卢立康唑、舍他康唑等;
(2)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乳膏、溶液、涂膜剂等)、萘替芬(乳膏、凝胶)、布替萘芬(乳膏、溶液);
(3) 其他抗真菌药物:环吡酮胺(乳膏、凝胶和溶液等)、利拉萘酯乳膏、阿莫罗芬乳膏等;
(4) 角质剥脱剂:水杨酸(软膏、酊剂)、苯甲酸(软膏)、尿素乳膏。
2.系统药物
(1) 特比萘芬:250mg/d,服用1~2周;
(2) 伊曲康唑:200mg/d,服用2周;或400mg/d,服用1周。注意与餐同服;
(3) 氟康唑:150~300mg,每周1次,连续3~4周。
(七) 治疗后复查的检查项目
(1) 仅外用药物时: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必要时);
(2) 系统药物治疗时: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必要时)、血常规、肝肾功能。
(八) 治愈标准
(1) 皮损消退,症状消失;或仅留有轻度脱屑。
(2) 连续两次真菌镜检阴性,或连续两次真菌镜检阴性和真菌培养阴性。
(九) 变异及原因分析
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或严重的伴发症状,如足癣合并感染或湿疹化,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可能延长治疗时间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或住院治疗。
二、 足癣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