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行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
(二)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16,30卷,4期)和《ESC 2015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EHJ 2015,69卷,4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临床表现 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
(1) 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 至少连续发生3次。
(3) 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 标准住院日
为6~10天
(五)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心电图;
(2)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3) 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 超声心动图检查、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 信号平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2) 冠状动脉造影、心内膜活检、心脏磁共振、电生理检查;
(3) 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检测。
(六)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16,30卷,4期)和ESC 2015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EHJ 2015,69卷,4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1.明确室速诊断,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治疗的知情同意。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决定终止室速方式
(1)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室速;
(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筛查引起室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1) 特发性室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
(2) 伴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有ICD植入指征的室速患者,进入“ICD植入术手术流程”。
(七)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根据病情需要)
明确患者室速的基础疾病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或ICD植入术。
1.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全身麻醉(ICD植入术需要诱发室颤者)。
2.手术内置物 ICD植入术中需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3.术中用药 诱导麻醉药,局部麻醉药。
(九) 术后恢复3~7天
1.需复查心电图。
2.ICD植入术者出院前,需复查心电图、胸片、Holter、起搏器程控。
(十) 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手术伤口愈合良好。
3.植入的ICD工作正常。
(十一) 变异及原因分析
1.电生理检查发现不适于行经导管消融术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及择期行ICD植入术。
2.消融术部分成功,另需药物治疗及ICD植入术以确保患者长期的安全性。
3.植入ICD的患者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期间出现血压、心率较大波动,需要延长时间观察调整用药。
4.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的患者,因药物导致心率降低而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以保证远期预后。
5.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
二、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1(EPS + RFCA)
三、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执行表单2(ICD)
附件1 室速的EPS + RFCA常见适应证
附件2 持续性室速临床症状分类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