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龋(后牙
𬌗面)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深龋(后牙
𬌗面)。(二)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或《牙体牙髓病学》(第4版)(樊明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 无自发痛史,可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的症状,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立刻消失。
2.体征 磨牙及前磨牙
𬌗面有较深龋洞,去净腐质后洞底位于牙本质中层或深层。牙髓温度测验正常,电活力测试,牙龈色泽正常,无松动。3.X线片 可见牙冠出现X线密度减低区达牙本质中层或深层,未及髓腔。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医学分册》(第2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或《牙体牙髓病学》(第4版)(樊明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深龋的治疗指征为:
1.凡是确诊为深龋的患牙均应予以治疗;
2.获得患者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治疗方案:
1.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术。
2.银汞合金充填术。
3.复合体充填术。
4.玻璃离子充填术。
5.嵌体等间接修复术。
(四) 临床路径标准
治疗疗程为1次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深龋疾病编码。
2.后牙
𬌗面深龋,未累及邻面。3.患牙具有修复价值。
4.使用直接修复方式。
(六) 疗效评价
1.成功 患牙牙髓状态正常,无自觉症状,修复体完整,固位良好,功能良好。
2.失败 充填体继发龋坏,充填体部分或者全部折裂、松动、脱落或转成牙髓疾病或根尖周炎。
(七) 变异和退出
1.因病情需要,治疗步骤和(或)疗次出现变化时均标记为变异。
2.疗效评价为失败的患牙需重新充填或进行根管治疗,退出本路径,进入相应临床路径。
3.采用嵌体等间接修复方式进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 深龋(后牙
𬌗面洞)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