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二) 诊断依据
根据《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 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年),《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及美国眼科学会2011版《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临床诊断治疗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1.定义 原发性房角关闭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眼压升高,伴有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根据临床表现可将PACG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2.筛查 建议针对高龄、具有浅前房、窄房角解剖特征的人群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机会性筛查。前期文献已证实房角镜检查和UBM检查的一致性在80%~90%以上,因此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建议优先考虑用房角镜,有条件的医院建议用房角镜联合UBM检查。
3.分期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按ISGEO分类系统分为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原发性房角关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按房角关闭机制分类为瞳孔阻滞型、非瞳孔阻滞型和多种机制混合型;按疾病过程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早期、进展期和晚期。完全失明的患眼为绝对期。
4.激发试验 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的激发试验,即监测短期房角闭合状态(采用明暗光UBM或3分钟暗适应对房角进行评估),随后以l小时的暗室试验判断眼压水平。改良后的闭角型青光眼激发试验以房角关闭及眼压升高两项指标为判断标准,从而决定是否对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危眼进行及时处理。激发试验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激发试验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三) 治疗方案选择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原则:
1.周边虹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 急性或慢性前房角关闭、前房角粘连闭合范围累计<180°、无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者,可选择激光或手术方式行周边虹膜切开或切除术。
2.滤过性手术的适应证 急性或慢性前房角关闭、前房角粘连闭合范围>180°、药物无法控制的眼压或视神经损伤较重者,应选择滤过性手术,推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3.对于房角关闭>180°,但仍有部分开放区,眼压升高,行滤过手术具有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可采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术后眼压仍高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4.急性前房角关闭发作时,应给予局部和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迅速降低眼压。若眼压无法控制或无下降趋势,可在手术前急诊进行前房穿刺术以降低眼压。
5.原发性急性或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尚无任何青光眼体征的对侧眼,存在前房角关闭的可能时,应采用激光或手术方式行预防性周边虹膜切开或切除术。如存在非瞳孔阻滞因素,可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
6.符合滤过性手术指征的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手术指征参照白内障手术适应证。
7.符合白内障手术指征又需要做虹膜周边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可采用单纯白内障摘除术来治疗。
(四) 标准住院日
5~7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随诊或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 术前准备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等。
(3) 心电图、X线胸片(全身麻醉患者需行)。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 前节OCT、眼底立体照相、A超和B超、UBM、视野。
如果有条件,应行A超检查测量眼轴长度或采用光学法(如IOL Master等)以发现小眼球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手术风险及并发症。B超为非必须选择的检查项目,但当眼底情况看不清时,术前应行B超检查。UBM是房角检查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角膜水肿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房角关闭的范围和程度。如果是缓解期,角膜透明,可以做视野检查评估视神经损伤情况,为评估术后视力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七)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卫医发〔2015〕43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 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
2.眼内植入物 无或人工晶状体。
3.术中用药 无。
(九) 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2.抗菌药物?
(十) 出院标准
1.眼压得到控制。
2.病情稳定。
(十一) 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眼压控制不满意,需手术处理,其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手术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不进入路径。
4.合并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要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二、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