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路径 >  急性骨髓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
急性骨髓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
正文

一、 急性骨髓炎临床路径标准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骨髓炎。

(二) 诊断依据

根据《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卷)》(第11版)(王岩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矫形外科学》(第2版)(过邦辅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1.急性起病,寒战高热,重者可有昏迷与感染性休克。

2.局部剧痛,皮温增高,压痛明显,邻近关节痛性活动受限。

3.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升高。

4.早期X线表现为阴性,后期可见局部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

5.血培养或局部穿刺检出病原菌,或穿刺抽出脓性液体。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卷)》(第11版)(王岩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矫形外科学》(第2版)(过邦辅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1.抗生素治疗 应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

2.手术治疗,切开引流。

(四) 标准住院日

为9~16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骨髓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RP;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型、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 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4) 局部X线片;

(5) 胸部X线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以下检查项目

(1) 血培养(寒战高热时);

(2) 分层穿刺,细菌培养(脓肿形成或需明确诊断、寻找病原菌时);

(3) 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需明确有无骨膜下脓肿)。

(七)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支持治疗 患肢制动,解热镇痛,补液。

2.抗生素治疗 应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抗生素的抗菌谱应包括最可能的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获得病原菌结果后可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种类。

3.手术治疗 有脓肿形成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进行手术切开引流。如发现髓腔内有脓液,应在骨质上开窗,引流脓液。

(八) 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病情稳定。

(九) 变异及原因分析

1.入径后病情发生变化,无法按此路径相关流程进行治疗,应退出路径。

2.存在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并影响急性骨髓炎的诊治流程,应退出路径。

3.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延长治疗时间或者再次手术,应退出路径。

4.达到出院标准,但因患者原因拒绝出院者应退出路径。

二、 急性骨髓炎临床路径表单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临床路径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