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路径 >  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2017年版)
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2017年版)
正文

一、 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蛛网膜囊肿。

(二)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 大多数蛛网膜囊肿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

(2) 一些体积大的蛛网膜囊肿可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临床表现。例如:颅骨发育异常或巨颅畸形,特别多见于小儿;头痛;癫痫;颅内压增高;发育迟缓;行为改变;恶心;偏瘫;共济失调等各种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包括头颅CT、MRI(尤其是脑脊液流动MR)、脑池造影。其中脑脊液流动MR是主要判断囊肿是否需要手术干预的一个指标。

3.实验室检查 目前诊断蛛网膜囊肿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尚缺乏分子标志或其他特征性的客观指标,如条件允许可做基因检测,有助诊断。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指征 对于无临床症状者多不需手术治疗。而针对有症状者,则需手术治疗对囊肿进行内减压及囊壁切除。

2.术式选择

(1) 引流囊肿 内引流囊液至硬膜下腔;囊肿-腹腔分流,将囊液引流至腹腔内。

(2) 囊壁切开 开颅手术切除囊肿;各种内窥镜技术以及激光辅助技术切除囊肿。

(四) 标准住院日

为10~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蛛网膜囊肿的疾病编码,已发生临床症状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 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临床评估分型、影像学评估(MR脑脊液流动检测),必要时可行脑池造影;

(3) 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七)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经患者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3天。

(八) 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 全麻。

2.手术方式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术术式。

3.手术内置物 颅骨固定材料(开颅手术)。

4.术中用药 抗菌药物。

5.术后用药 止血剂、脱水药、抗癫痫药。

6.输血 视术中情况决定。

7.病理 有。

(九) 术后住院恢复7~10天

1.常规的静脉补液,抗菌药物,预防癫痫治疗,神经保护剂(必要时)。

2.减少患儿疼痛或哭吵可能。

(十) 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 切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以处理的少量积液)。

2.无发热。

3.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 变异及原因分析

1.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的术前检查,围术期出现不可预测的出血或感染事件,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术后随访,包括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二、 蛛网膜囊肿临床路径表单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临床路径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