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溃疡性结肠炎。
(二)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
1.临床表现 腹痛伴腹泻,黏液血便或脓血病;部分患者有发热、营养不良。
2.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潜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潜血。
3.结肠镜及病理检查 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需要入院治疗者。
(三) 进入路径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内科学》(第8版)(第四篇第十章,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消化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2.药物治疗 5-氨基水杨酸类口服或灌肠;酌情选用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3.如果出现穿孔、巨结肠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四) 标准住院日
为10~14天
(五)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便球杆比。
(2) 肝功能、肾功能、离子、血糖、CRP、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沉、自身抗体五项,抗核抗体谱。
(3) 心电图、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 肿瘤标记物筛查(CEA、AFP、CA19-9)。
(2) 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ANCA、ASCA等)
(3) 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
(六) 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病情及受累部位选择药物治疗(包括口服和静脉以及灌肠)。
2.合并感染(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时选择相应抗感染治疗。
3.常用药物 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口服或灌肠)、类固醇激素类(口服、静脉或灌肠)、免疫抑制剂类(包括硫唑嘌呤类、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环孢素A、)、生物制剂类(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
(七)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
(八) 手术日
无。
(九) 术后恢复
无。
(十) 出院标准
1.腹泻、便血、腹痛症状明显缓解。
2.便常规+潜血较前明显好转,炎症指标恢复正常。
(十一) 变异及原因分析
1.继发严重感染,退出路径。
2.治疗中病情恶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休克,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转入相应路径。
二、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