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管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食管狭窄的患者,包括食管癌外科术后,腐蚀性食管炎导致良性瘢痕性食管狭窄和食管肿瘤所导致的恶性狭窄,以及纵隔原发或继发恶性转移瘤所导致的食管狭窄。
(二) 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 进行性吞咽困难。
2.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提示。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食管狭窄探条扩张术。
2.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
3.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
(四) 标准住院日
为7~10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食管狭窄包括食管癌外科术后,腐蚀性食管炎导致良性瘢痕性食管狭窄,食管恶性肿瘤所导致的狭窄。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纵隔恶性原发或转移性肿瘤,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此路径。
(六)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 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 肺功能、血气分析。
(4) 心电图、胸片。
(5) 内镜检查,必要时活检。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1)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2) 胸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
(3) 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
(4) 食管内镜超声等。
(七) 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
2.手术耗材 扩张探条、扩张球囊、食管支架(放射性粒子支架)、导丝、放射性粒子。
3.术中用药 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4.根据患者情况,术后可口服收敛液(0.9%氯化钠500ml+利多卡因10ml+肾上腺素2mg)。
(八) 术后住院恢复3~5天
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复查的检查项目: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平扫,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九) 出院标准
1.进半流食顺利。
2.食管支架位置佳,无移位及贴壁不良现象。
3.体温正常,无明显感染征象。
(十) 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支架移位,气管受压呼吸困难,原发肺部呼吸功能衰竭、心脏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需要延长治疗时间。
二、 食管狭窄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