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路径 >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2010年版)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2010年版)
正文

一、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母细胞瘤(Ⅰ~Ⅱ期)。

行肾切除术。

(二)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第4版)(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可伴腹痛和血尿。

2.体格检查 上腹季肋部和腰区肿块;实质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活动性差,可有触痛,可越过中线。

3.辅助检查 超声、CT、胸片检查明确肿瘤来自肾脏,符合Ⅰ~Ⅱ期肿瘤,静脉尿路造影和MRI亦可用于检查。

4.手术情况 术中探查和完整切除情况符合Ⅰ~Ⅱ期肿瘤。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第4版)(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行肾切除术。

(四) 标准住院日

为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肾母细胞瘤疾病编码,术前评估属Ⅰ~Ⅱ期病例。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术前评估属Ⅲ、Ⅳ、Ⅴ期者不进入路径:如肿瘤巨大、区域淋巴结受累、术前肿瘤破裂入游离腹腔、肿瘤已侵入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形成瘤栓、有远处转移、估计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或术中肿瘤有破溃危险等。

(六)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5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AFP、感染性疾病筛查,根据病情可选择NSE、SF、LDH、MRU等项目;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异常者);

3.腹部超声、CT(腹部增强,肺部平扫、脑部平扫);

4.必要时行骨穿和同位素骨扫描。

(七)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结合患儿病情决定选择。

2.推荐药物治疗方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药物)。

(八) 手术日为入院第6天

1.麻醉方式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术中抗菌药物给药方法 静脉输入,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给药,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大量失血,补充一个剂量(用头孢曲松时无须追加剂量)。

3.手术方式 肾切除术。

4.手术内置物 无。

5.输血 必要时。

(九) 术后住院恢复7~9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抗菌药物应用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并根据患儿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

3.化疗 术后5~7天,根据病理结果,选择化疗方案。

(十) 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进食良好,无腹胀,大、小便正常。

3.伤口愈合良好。

4.能较好耐受术后化疗。

(十一) 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病理提示为“透明细胞肉瘤”或“恶性肾横纹肌样瘤”致使治疗方案变更,围手术期并发症或化疗不良反应,造成住院时间延长或费用增加。

2.术中探查示区域淋巴结受累,或术中肿瘤破溃有明显溢出,或肿瘤无法完整切除,提示患儿已不属Ⅰ~Ⅱ期病例,则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表单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临床路径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