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操作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操作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
国家医疗保障局手术操作分类
1815921253186273431
手术操作分类国家临床版3.0
1815995078263440034
适应证

(1)下肢出现静息痛和肢端组织缺血坏死等严重肢体缺血表现是介入手术的绝对适应证;间歇性跛行是相对介入治疗适应证,如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或患者要求较高生活和工作质量,根据患者的意愿,可考虑介入手术。

(2)球囊扩张成形术的适应证主要包括髂动脉局限性、中心型狭窄;髋关节动脉狭窄或闭塞;长段股浅动脉狭窄;膝下动脉狭窄。

(3)支架置入的适应证主要包括髂股动脉、股腘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后残余狭窄>30%;髂股动脉球囊成形术发生急性闭塞(内膜撕脱);髂动脉长段狭窄或闭塞;有钙化的病变;伴有溃疡或动脉瘤,需覆膜置入支架。

禁忌证

(1)动脉炎活动期。

(2)缺血肢体坏死已丧失血管重建时机。

(3)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情况难以耐受手术治疗。

(4)孕妇(不能承受X线者)。

(5)严重肾功能不全(已透析者除外)或对比剂过敏者不推荐腔内治疗。

操作前准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操作步骤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1.穿刺部位并发症

包括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局部出血和血肿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下瘀斑,与高位穿刺、操作者技术不熟练而反复穿刺,或压迫不确切、未有效制动患肢及使用抗凝、溶栓药物等有关。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穿刺点超过腹股沟韧带、正确压迫或使用血管缝合器,注意避免使用过量抗凝、溶栓药物。若血肿或皮下瘀斑范围较小,可自行吸收;若范围扩大或出现腹膜后出血,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予以手术缝合止血或采用覆膜支架进行封闭。

2.假性动脉瘤

主要由于压迫穿刺点不佳所致。对于直径< 3cm者可重新压迫或超声引导下压迫,并可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直径≥ 3cm且上述方法无效时,需手术或置入覆膜支架。精准穿刺、拔除鞘管后加以有效压迫是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的良好方法。

3.动脉夹层

在开通长段闭塞病变或球囊扩张时易将内膜撕起形成夹层,应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并进行适当的球囊扩张。可选择较细的4Fr导管和0.035inch软滑导丝,先进导丝,再跟进导管,避免盲目导管前进,必要时以路径图指引;对于长段闭塞段或伴有较严重的钙化病变,常规方法难以通过,需应用内膜下成形技术,从病变血管的内膜下进入远端真腔;对于长段病变或相邻的多个短段病变,可选用12~22cm的长球囊扩张,避免用短球囊分次反复扩张。若出现夹层影响血流时,可置入支架。

4.动脉穿孔

是较严重但少见的腔内治疗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肿痛,血管造影表现为对比剂外溢,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也可能为亚急性表现,术后数日发生。常见原因是操作不当,动作粗暴,或选择球囊直径过大,压力过高。出现穿孔时可导入球囊暂时阻断血流,并在相应位置用绷带加压包扎。若球囊扩张后出现的动脉裂口较大,出血严重,可用球囊控制近端血流,再置入支架行腔内修复或外科手术修复。

5.动脉痉挛

由于导管、导丝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痉挛,膝下动脉管径较细,更易发生;操作时间过长会增加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若痉挛持续不缓解,可导致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应尽量减少对血管刺激,减少操作时间。出现动脉痉挛时,通过导管在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mg或罂粟碱30mg有助于缓解。

6.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

穿刺点压迫不当,导管、导丝和球囊对动脉壁的损伤,动脉痉挛,附壁血栓或硬化斑块脱落,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用量不足等均可引起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表现为肢体疼痛、皮温降低、皮色苍白、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注意围手术期药物用量,术中给予全身肝素化并及时追加,发生动脉血栓形成时立即通过导管溶栓,多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较大的动脉血栓,可行手术取栓。

7.动脉再狭窄或闭塞

与球囊扩张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或明显残余狭窄,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管壁弹性回缩及血管重塑、血栓形成等有关,常伴肢体缺血加重。合并糖尿病、肾功能减退或凝血功能亢进、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的危险性增高。对于防治再狭窄、闭塞,加强随访非常重要,对症状复发、ABI下降、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流减慢者,应尽早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