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操作详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临床操作 >  换药
换药
英文名称
dressing change
目的

1. 观察伤口的情况和变化。

2. 针对各种伤口的清洁或污染程度,通过规范的换药操作,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伤口愈合。

3. 保护伤口,避免再损伤。

4. 预防及控制伤口继发性感染。

适应证

1. 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术后3d第一次换药(也有术后3~4d第一次换药;如环境许可、伤口无红肿、渗出,采用伤口暴露的方法,便于观察)。

切口感染是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

2. 伤口有血液或液体流出,需立即换药检视并止血。

3. 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需每天换药甚至多次换药。

4. 新鲜肉芽创面,隔1~2d换药。

5. 严重感染或放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6. 有烟卷、皮片、纱条等引流物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以保持敷料干燥。

注意:引流条逐日外退少许,使伤口由底部起逐步愈合。

7. 硅胶管引流伤口,隔2~3d换药一次,引流3~7d更换或拔除时给予换药。拔除引流管后,如有需要可以置入纱条引流,避免引流口皮肤过早闭合、引流不畅,影响痊愈。随后伴随每日引流物的减少,换药至伤口愈合。

换药的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 了解换药部位情况,对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评估。

(2) 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

(3) 使患者采取相对舒适、适宜换药操作、伤口暴露最好的体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4) 应注意保暖,避免患者着凉。

(5) 如伤口较复杂或疼痛较重,可适当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以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不安。

2.操作者准备

(1) 了解情况:

了解伤口情况,协助患者体位摆放。

(2) 安排时间:

避开患者进食时间,避免陪护人员在场;操作前半小时换药地点勿进行清扫。

(3) 决定顺序:

给多个患者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再处理污染伤口,避免交叉感染。

(4) 无菌准备:

清洁的工作衣、帽、口罩,操作者洗手、剪指甲等。

(5) 换药地点:

根据用品多少、参与人员多少、伤口大小及操作的复杂程度,可以选择在病房或换药室进行。一些需要辅以麻醉措施的大换药,必要时需要进入手术室进行。

(6) 操作者手卫生:

多个换药时,每个换药操作前、后均要规范洗手。

3.材料准备

(1) 治疗车:车上载有以下物品。

物品准备原则:

1.用什么,取什么。

2.用多少,取多少。

3.先干后湿。

4.先无刺激性,后有刺激性。

5.先用后取,后用先取。

1) 换药包:内含治疗碗(盘)2个,有齿、无齿镊各1把或血管钳2把,手术剪1把。

2) 换药用品:2%(也有用2.5%)碘酊和75%酒精棉球或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棉球若干;根据伤口所选择的敷料、胶布卷,无菌手套。

(2) 其他用品:引流物、探针、注射器(5ml或 20ml)、汽油或松节油、棉签。

(3) 根据伤口需要酌情备用胸、腹带或绷带。必要时备酒精灯、火柴、穿刺针等。

(4) 合理放置器械:通常选择患者右侧床边适当位置,避免物品受污染。

操作步骤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引流物的种类和使用

1.常用引流物

(1) 凡士林纱条:

用于新切开的脓腔或不宜缝合的伤口。优点是保护肉芽和上皮组织,不与创面粘连,易于撕揭而不疼痛。缺点是不易吸收分泌物,不适宜渗出物较多或深部伤口。

(2) 纱布引流条:

生理盐水或药液浸湿后对脓液有稀释和吸附作用。用于切开引流后需要湿敷的伤口。

(3) 硅胶引流条:

用于术后渗血,或脓腔开口较小的伤口。

(4) 烟卷引流:

将纱布卷成长形作引流芯,然后用乳胶皮片包裹,形似香烟。主要利用管芯纱布的毛细管作用引流,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多用于腹腔引流,或肌层深部脓肿的引流。

(5) 硅胶引流管:

用于腹腔引流、深部感染引流,或预防深部感染。

(6) 双腔引流管:

为平行的管,顶端均有数个侧孔,一个管进空气,另一个用于引流。

(7) 双套引流管:

是将一细的引流管套入另一粗的引流管,各自的顶端也均有数个侧孔,粗管可进入空气,细管用于引流。双腔管和双套管主要用于腹腔内部位较深和分泌物持续大量产生区域的引流。有的双套管在粗细管间还有一根毛细管,可用于持续滴注药物或冲洗液。

(8) 特殊管状引流物:

多为适应某些空腔脏器的特点,或特殊的引流功能要求而制。如:T管引流,专门用于胆道引流;蕈状导尿管引流,用于膀胱及肾盂造口,也用于胆囊造口的引流。

2.引流物的放置与拔除

(1) 引流物的选择

1) 切口内少量渗液可用硅胶皮条引流。

2) 脓液较多时可用烟卷引流。

3) 脏器腔内或腹腔引流可用硅胶管、双腔或双套管引流。

4) 脓腔引流可用硅胶皮条、凡士林纱条或纱布引流条引流。

(2) 引流物的放置

1) 脓腔应先排净脓液,清洗,吸干余液后再放置引流。

2) 探明伤口深度、方向、大小,将引流物一端放置底部,向上稍拔出少许,使之与底部肉芽稍有距离,以利肉芽由底部向上生长,另一端放在伤口的浅面,便于换药时拔出。

3) 腹腔引流最好从切口外另戳孔引出,以免影响主要切口的愈合。

4) 纱布引流时应去除碎边,以防异物遗留在伤口内。

5) 引流物应妥善固定。

6) 长期放置引流时,应定期更换引流物。

(3) 引流物的拔除

1) 术后预防性引流一次性拔除。

2) 脓腔引流逐渐拔除。

3) 拔除时应去除固定缝线、松动、旋转,使其与周围组织充分分离。

4) 多条多根引流物应逐条或逐根拔除。

5) 应注意拔除引流物的数量、完整性,有无残留物。

相关知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操作前做好手卫生。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须无菌,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种无菌敷料从容器中取出后,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须放入弯盘或污物桶内,不得随便乱丢。

2.换药顺序

先无菌伤口,后感染伤口,对特异性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在最后换药或指定专人负责。

多个换药操作的先后原则:

1.先无菌,后感染。

2.先缝合,后开放。

3.先感染轻,后感染重。

4.先一般,后特殊。

3.特殊感染伤口的换药

如气性坏疽、破伤风、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伤口,换药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除必要物品外,不带其他物品,用过的器械要专门处理,敷料要焚毁或深埋。

4.换药时伤口分泌物识别

渗出物的描写:

伤口渗出物颜色、量、气味、混浊程度等的描写对病情的判断十分重要,是换药时关注的主要内容。

(1) 血液:

血性、淡血性、鲜红血性、陈旧血性。

(2) 血浆:

淡黄色清亮液体。

(3) 脓液:

颜色、气味、黏稠度等根据细菌种类而不同。

(4) 空腔脏器漏出液:

胆汁、胰液、胃肠道液体和尿液等。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