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是游离免疫球蛋白轻链,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从尿液中排出。BJP在pH 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可再溶解,而温度减低到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又称为凝溶蛋白,此特点是BJP的重要特性之一。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3万,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4.6万,乙酸纤维素蛋白电泳时可在α2至γ球蛋白区带间出现“M”带,大多位于γ区带及β-γ区带之间;SDS-PAGE蛋白电泳可见到突出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区带。BJP不能与抗重链或抗Ig的抗血清起反应,但能与抗κ(Kappa)和抗λ(Lambda)抗血清起反应,据此可将其进一步分型。BJP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损伤肾功能:肾小管对BJP具有重吸收及异化作用,当BJP通过肾脏排泄时可在肾小管内沉淀,进而引起肾小管阻塞,抑制肾小管对其他蛋白成分的重吸收,损害近曲、远曲小管,因而导致肾功能障碍及形成本周蛋白尿;其次,κ轻链相对分子质量小,且具有肾毒性,可直接损害肾小管细胞。
该试验检验方法众多,原理各异。
1.热沉淀-溶解法
基于BJP在56℃凝固,100℃溶解的特性。
2.对-甲苯磺酸法对-甲苯磺酸法(p-toluene sulfonic acid,TSA)
基于对-甲苯磺酸法能沉淀相对分子量较小的BJP,而与相对分子量较大的清蛋白和球蛋白不起反应原理而测定。
3.蛋白电泳法
基于蛋白电泳的基本检测原理。
4.免疫电泳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IEP)
基于区带电泳原理和免疫学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首先将待检标本经琼脂或琼脂糖电泳,进行初步区带分离,然后在琼脂或琼脂糖板上沿电泳方向挖一个与之平行的小槽,加入与抗原相应的抗血清,作双向免疫扩散。已分离成区带的各抗原成分与抗体在琼脂板上相遇,在两者比例恰当的位置形成免疫结合沉淀弧。
5.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
基于区带电泳原理和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与免疫电泳不同之处是将抗血清直接加于电泳后蛋白质区带表面,或将浸有抗血清的滤纸贴于其上,抗原与对应抗体直接发生沉淀反应,形成的复合物嵌于固相支持物中。将未结合的游离抗原或抗体洗去,则出现被结合固定的某种蛋白。
6.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immune rate nephelometry,IRN)
基于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形成不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学原理。光沿着水平轴照射,遇到小颗粒的免疫复合物时将导致光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正比,即待测抗原越多,形成复合物越多,散射光强度越强。
新鲜或低温保存。
1.标本需要新鲜或低温保存,除去其他蛋白质的干扰。其他蛋白质分解变性可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尿中球蛋白高于5.0g/L时,可出现假阳性,需要用确证试验鉴别,如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
2.电泳法或免疫法测定时,如果尿中BJP含量低,需要预先进行浓缩标本。为便于分析常需要作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蛋白电泳机浓缩尿电泳对比。
3.服用利福平类抗结核药的患者,可导致尿BJP出现假阳性,需要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4.尿免疫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可发现约50%~80%的患者尿BJP阳性,而用干化学试带法筛检蛋白尿时可漏检B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