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是常用止凝血功能筛查指标之一。血小板计数可使用血液分析仪、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临床实验室主要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其优点是重复性好、检测速度快,但当仪器检测报告显示血小板数量、图形异常或报警提示时,应使用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对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复核。ICSH推荐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参考方法主要用于其他计数方法的溯源。
1. 血液分析仪检测法
有电阻抗法和(或)光散射法,分别根据血小板的电阻抗特性和光学特性计数血小板数量。
2. 显微镜计数法
在仪器计数结果异常需要确认或不具备条件使用血液分析仪时,可采用人工显微镜检查方法计数血小板。可选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将血液标本按一定比例稀释后充入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
3. 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用单克隆抗体染色标记血小板,根据荧光强度和散射光强度、用流式细胞检测原理计数血小板,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1. 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手术前必做的检查项目。
1. EDTA‐K2 抗凝静脉血或末梢血。
2. 预稀释的静脉血或末梢血。
(一)血液分析仪检测法
检测结果数值或图形异常,或结果出现仪器报警提示时,均应使用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法进行结果确认,必要时使用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血小板。
(二)显微镜计数法
1. 应防止血小板稀释液被微粒和细菌污染,配制后应过滤。试管及吸管也应清洁。
2. 针刺应稍深,使血流顺畅流出。拭去第一滴血后,首先采血进行血小板检测。操作应迅速,防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坏。采集标本后应在1小时内完成检测。
3. 血液加入稀释液内要充分混匀,滴入计数池后应静置10~15分钟。室温高湿度低时注意保持计数池周围的湿度,以免水分蒸发而影响计数结果。
4. 计数时光线要适中,不可太强,应注意将有折光性的血小板与杂质和灰尘予以区别。附在血细胞旁边的血小板也要注意,不要漏数。
5. 用相差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计数,效果更佳,计数结果更准确。
(三)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1. 应使用健康人新鲜血进行参考方法检测。
2. 此方法仅可得出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比值,要获得血小板计数的准确结果,还应同时保证红细胞计数的准确性。
1. 采血方面的影响
必须一针见血,标本采集后与抗凝剂迅速混匀。末梢血采集时针刺深度至少2毫米,使血液自然流出,不要过度挤压。
2. 放置时间的影响
静脉血在放置24小时后,血小板多发生黏附聚集并形成较大聚集团块,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误差,数量假性降低,因此应尽量缩短运输和储存的时间。
3. 血小板形态异常
血小板体积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检测结果。形态异常可使血小板直方图有不规则峰型出现,体积分布低而宽,部分图形尾巴上翘,此时应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
4. EDTA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现象
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使一些血标本中的血小板发生聚集,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可采用血涂片观察并使用其他抗凝剂(枸橼酸钠)进行鉴别。
5. 其他干扰因素
某些溶血性疾病时发生血管内溶血,血液标本中出现红细胞碎片,这些碎片易被血细胞分析仪误识别为血小板。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经过治疗后,血液中出现大量白细胞碎片,可干扰血小板计数。严重缺铁性贫血患者,如血小板平均体积(meam platelet volume,MPV)小于 60fl时,一些完整的小型红细胞体积可小于30fl,也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