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食管电极导管从心脏背部描记到的心电图称为食管导联心电图(简称食管心电图)。
1﹒普通双极心内膜电极
很久以来就用双极心内膜电极作为食管电极应用,但由于该电极间距短、起搏阈值高(30~40V),副作用多而逐渐少用。
2﹒双极球囊电极
1973年开始使用,由于双电极球囊膨胀后,在食管内靠紧心脏,起搏阈值较普通电极有所降低(20~30V)。
3﹒单极球囊电极
1977年由德国学者进一步改进而成,单极球囊电极进入食管,另一极作为无关电极用针头置于胸前皮下。起搏阈值明显降低为6~15V。
4﹒改进的食管导联电极
国内学者研究证明,食管电极的起搏阈值与电极面积成反比,也与两电极间距成反比,即电极面积越大,起搏阈值越低;而电极间距越大,起搏阈值越低。因此特制的食管起搏电极间距增加至3cm,电极宽度增加到5mm,使起搏阈值降低到10~20V,从而减轻了对患者的刺激。在此基础上又设计出四极食管导联,应用更方便。
5﹒可调式胃食管电极导管
在导线的一端为手柄,另一端是食管电极的阴极,阳极贴在胸壁,形成刺激的回路。当旋转手柄时,即可调节电极导管顶端的弯曲度,使顶端电极能够更好的贴靠心脏,降低起搏阈值;还可将电极导管送入胃底部,并在体外旋转手柄将电极导管顶端弯曲贴靠到胃底部,进而靠近心室,能够有效的起搏心室。
1﹒食管心电图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1)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当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P 波(下称P′波)埋在T 波中无法辨认时,体表心电图上出现长PP间歇,此时需与以下心律失常鉴别。
1)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P′波重叠于T 波之上而使T峰更高或畸形,但由于没有真正的正常窦性T 波作对照,可将此变形的T 波误认为单纯T 波。把房性期前收缩配对间期和代偿间期所构成的长PP 间期误认为窦性周期。这时要在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和明显窦性心动过缓之间进行鉴别甚为困难。食管导联心电图显示清晰的P′波即可诊断。
2)2∶1 窦房阻滞:隐藏在T 波中的舒张早期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如其逆向传导缓慢,逆向冲动与窦性冲动在窦房交界处发生完全性干扰,窦性心律周期未被房性期前收缩打乱,则体表心电图上呈现长PP 间期,此时,倘与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时其他心电图的窦性心律周期相对照,则长PP 间期为短PP 间期之两倍,因此常误认为2∶1 窦房阻滞。食管导联心电图清晰显示P′波能作出正确诊断。
3)持续性“幼稚型T 波”: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时,即便是P′波出现在T 峰附近,甚至于重叠T 波之上,从而使T 波呈双峰,如没有以往的窦性T 波作对照,可将P 波重叠之T 波误认为持续性幼稚型T 波。过去或以后其他心电图的T 波固然可资鉴别,但最可靠、最简便的方法是食管导联心电图。
(2)散发性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呈散发性,且体表心电图上P′又不易辨认,此时需与以下心律失常相鉴别。
1)间歇性窦性暂停:由于早发房性期前收缩传入窦房结内,使窦性心律周期重整形成不完全代偿。凡夹有不易辨认的未下传P′波的两个窦性搏动之间的长间隙<两个正常窦性心律周期,易误认为间歇性窦性暂停。如上述长间歇等于两个窦性心律周期,则易误认为间歇性二度窦房阻滞。食管导联心电图显示提早P′波,则可佐证之。
2)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三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继以一个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时,便构成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三联律。如房性期前收缩P′波不易辨认,则体表心电图使短窦性周期与长窦性周期(实际加有一个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的配对间期和代偿间期之和)交替,呈“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此时必须与窦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明显窦性心律不齐等相鉴别。
2﹒食管导联心电图在窄QRS 心动过速中的应用
大部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可从体表心电图结合食管导联心电图作出正确的电生理诊断。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1)慢‐快型AVNRT:AVNRT 是PSVT 中最为常见的心动过速(占60%),而慢‐快型AVNRT 占AVNRT 的90%。由于冲动循慢径前传,沿快径逆传,心房、心室几乎同时除极,故逆行P(P′)波隐藏在QRS波中,体表心电图上无P波,食管导联心电图清晰显示P′且RP′<P′R,RP′间期≤70ms。
有时,少数(36%)慢‐快型AVNRT 其P′波在QRS波终末,Ⅱ、Ⅲ、aVF 导联上酷似QRS 波之终末S 波,V1导联上酷似r 波。但食管导联心电图上的P′波可资鉴别,且R波前传,RP′<1/2RR,RP′≤70ms。
2)快‐慢型AVNRT:极少见的非典型AVNRT,在前传方向,慢径的不应期比快径长,而在逆传方向,快径不应期比慢径长。折返冲动从快径下传,循慢径逆传,逆行P′波出现在下一个QRS 波之前。倘若双径路的上下共同通道同时伴文氏型阻滞,则RR 及P′P′间期不规则,酷似心房颤动,食管导联心电图可作出正确鉴别。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1)隐匿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部分预激综合征其房室旁路只有逆传能力而无前传功能,故称为隐匿性旁路。平时心电图上看不到δ波。但心动过速发作时,逆行P′也可位于QRS波之终末,RP′<1/2RR,此时易与慢‐快型AVN RT 相混淆。最简单而可靠的鉴别方法是食管导联心电图。RP′<P′R,RP′≥115ms,需除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则符合隐匿性旁路参与的AVRT。
2)显性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旁路有前传和逆传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旁路的前向不应期比房室结的不应期长,而逆向不应期则比前向不应期短,故易发生旁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如不伴功能性或器质性束支阻滞,则QRS波呈窄形,易与AVNRT 相混淆。但前者食管导联心电图示RP′长(≥115ms),诱发房性期前收缩无干扰性P′R 延长,心动过速频率也较快,故与AVNRT 鉴别不难。
3﹒食管导联心电图在宽QRS心动过速中的应用
临床上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差传)、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预激综合征的鉴别诊断甚为困难,且由于治疗方法不同,故又必须加以鉴别。此时食管导联心电图对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1)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VT 是宽QRS 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有诊断意义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是房室分离和心室融合波。但由于QRS波宽大,窦性P 波常不易识别,自常规心电图能发现的房室分离不多。至于心室融合波,在VT时常规心电图上可识别的仅5%左右。VT 时,食管导联心电图能记录到清晰的P波,有助于诊断房室分离和VT。
(2)高血钾症并室性心动过速:通常情况下,窦房结和希氏束对高血钾不敏感,而心房肌最敏感,心室肌次之,所以,当血钾增高达一定程度时(7~8mmol/L)时,P 波模糊、增宽,甚至消失。此时并非窦房结没有发放冲动,而是这一冲动抵达心房时,心房肌已受到抑制,不被激动,心电图上就无P 波;但冲动沿对高血钾敏感性差的结间束传到心室,引起QRS波,此谓窦房传导。此时如伴有窦性心动过速和室内传导阻滞,则体表心电图上呈宽QRS心动过速。鉴别的关键是找出心房电活动的规律性。最简便的方法是食管导联心电图。
(3)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功能性束支阻滞:心电图上也呈宽QRS 心动过速,易与室性心动过速相混淆。食管导联心电图能清晰地显示逆行P′波,有助于准确鉴别。
(4)正路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冲动沿旁路下传心室,产生宽QRS心动过速。虽然较少见,但易于误诊为VT。食管导联心电图上,正路逆传型AVRT 时,P′波与QRS波有固定关系,且RP′间期大于P′R 间期;而VT 时,P 波属窦性或房性,且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即房室分离。
(5)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扑动: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不难诊断,而并发心房扑动者少见,但临床意义颇大。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扑动时,房扑波(FL)循不应期较短的旁路下传心室,引发快速心室反应。此时与预激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正路逆传型)、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传,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甚为困难。但由于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扑动的治疗方法不同于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故亦必须予以鉴别。食管导联心电图显示F 波,是有效的鉴别手段。
协助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由于食管导联的电极正对心脏后面,从而能直接记录左心室正后壁心肌梗死时的典型心电图改变。但由于部分正常人的食管导联心电图常能描记到明显深大的Q 波,在根据食管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时,一定同时注意ST 段和T 波的动态变化及血清酶学改变,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指导食管心房起搏电极导管的定位在进行食管起搏检查时,食管电极导管放置的部位是否正确,是操作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而电极定位主要靠食管导联心电图。一般认为,选择食管导联心电图上有高尖P 波或振幅最大的正负双向P波定位是电极的最佳位置。通常此部位的起搏阈值亦小。
用于某些复杂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辨认P波并找出其规律性是分析复杂心律失常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某些复杂心律失常在常规体表心电图上,P波往往不易辨认甚至无法辨认,从而给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造成困难。因食管导联电极紧靠左心房,故能清晰地显示P波,对复杂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