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试验(iodine test)是一种古老的检查方法,是将碘液涂抹于宫颈表面使其染色,然后用肉眼直接观察宫颈上皮对碘液的反应诊断宫颈病变,并在其不着色(不染碘)的部位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近年又将碘试验后的肉眼观察称为VILI(visual inspection with Lugol iodine)用于宫颈癌筛查。
常用的碘液有两种:一种是Lugol碘液(5%的复方碘液):将10g碘化钾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待碘化钾完全溶解后加入5g碘搅拌至所有的碘结晶完全溶解滤过保存。另一种是2.5%的碘液。碘溶液应置于密闭的棕色容器中保存1个月,防止碘挥发而失去染色活性。
碘试验的主要原理:碘试验主要是利用碘对糖原的敏感,用碘液后含有糖原的上皮可吸收碘,原始的和新形成的成熟鳞状化生上皮含有糖原,而CIN和宫颈浸润癌几乎不含或没有糖原、柱状上皮不含糖原,未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通常没有或偶有糖原。含糖原的鳞状上皮涂碘液后可染成棕褐色或黑色;柱状上皮不染色,但因有一薄层碘液,看起来略有染色;而未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区不染色或仅部分染色;因炎症导致鳞状上皮缺失或“糜烂”,涂碘后不着色或在黑色或褐色背景周围还有一些独特的无色区;CIN和宫颈浸润癌部位不吸碘,呈现深的芥末黄或红褐色区;白斑不着色;湿疣不着色或偶尔仅部分着色(图1)。
图1 碘试验
a.肉眼观察(VILI)阳性;b.肉眼观察(VILI)阴性
宫颈细胞学异常或临床可疑癌,在无阴道镜设备时碘试验用于宫颈活检和宫颈锥切术前。近年用于:①阴道镜检查后,碘试验有助于发现被忽略的病变及确定异常区域的范围,指导活检。②确定治疗的边界,利于宫颈病变的治疗及术前除外阴道壁有无上皮内瘤样病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③作为阴道镜Reid评分法中的一项评价指标,便于阴道镜诊断。Heatley MK(1995)分析了50例CIN患者,将术前碘试验结果与宫颈锥切标本组织病理比较,结果显示碘试验预测CIN的准确率达84%,而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6%。说明宫颈锥切术前行碘试验可较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指导手术切除。④VILI操作简便,技术要求低,成本低,目前已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宫颈癌初筛的一种有效方法。最近有几项研究显示VIA/ VILI在筛查中的阳性率8.07%,而阳性中13.2%为宫颈病变(Li R等,2013;张永贞等,2010)。
碘试验近年又称为 VILI,Sankaranarayanan R等(2003)首先提出并描述了VILI诊断宫颈病变的标准及参考图谱模式,其判断VILI试验结果的标准见表1。
表1 VILI试验的判断标准
Sankaranarayanan R等(2003)按照上述的VILI诊断标准,对25~65岁的4444例印度妇女(从未参加过细胞学筛查)进行了大规模的宫颈癌筛查,比较研究了VILI、VIA(visual inspection with 4% acetic acid)与细胞学诊断宫颈病变的可行性,结果显示:VILI诊断≥CINⅡ病变的敏感性可达87.2%,特异性达84.7%,阴性预测值达99.5%,它与细胞学诊断≥CINⅡ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81.9% 和87.8%)。11项非洲和印度研究荟萃分析,包括54 981名25~65岁妇女的多个横断面研究综合资料显示VILI较VIA更敏感,敏感性为91.7%比76.8%,特异性与VIA相似85.4%比85.5%(章文华,2007)。
碘试验——VILI,即是将Lugol碘液涂在宫颈上,用肉眼直接观察宫颈上皮的不吸碘区,主要取决于碘和糖原间的相互作用,根据染色的程度等作出相应的诊断。
大部分宫颈炎性病变(如宫颈糜烂样改变)和宫颈的未成熟鳞状化生上皮常常不吸碘,而导致VILI的结果呈假阳性,因此,我们应认真识别相关的染色图像,提高诊断宫颈病变的准确性。宫颈未成熟鳞状化生上皮以宫颈转化区内的补丁样、模糊的不吸碘或部分吸碘区域为特征,而炎性病变的图像以整个宫颈(不限于转化区)呈弥散、不规则的、补丁样、边界模糊不清,延及或不延及阴道壁的不吸碘或部分吸碘区为特征。
此外,碘染色一般需持续30~45分钟(Sankaranarayanan R等,2003),若VILI试验后进行宫颈的阴道镜检查,应延时等待,避免VILI影响阴道镜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