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test)如今基本采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一个血标本在半分钟之内可得到20~30多项参数及细胞直方图、散点图,有些指标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情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参数为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WBC )、红细胞( 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 hemoglobin,Hb)及血小板( platelet,PLT)等。
血液学分析仪是一多功能分析仪,通常几项技术同时进行,但不同品牌仪器的测定原理略不同。血细胞计数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而白细胞分类大多数采用电阻抗与射频技术分类法和体积、电导、光散射法等。
1.白细胞计数
(1)电阻抗法:血细胞是一种不良导体。血标本在稀释液和溶血剂的作用下制成白细胞悬液,悬液在负压的作用下流经一个带有微孔的恒压电路时,每个细胞会产生一个电阻脉冲信号,脉冲的频率等于细胞数量。
(2)光散射法:在稀释液和溶血剂的作用下制成白细胞悬液,根据鞘流技术原理,使得白细胞一一流经仪器测定器,每个细胞通过测定器时都会受到一束固定波长的激光照射,根据光的散射角和前向角等信号来计数细胞。
2.白细胞分类
(1)单一电阻法:在溶血剂的作用下,白细胞发生皱缩,仪器根据皱缩白细胞产生的电阻脉冲信号数量计算出单位容积内白细胞总数。仪器再根据脉冲信号的强弱计算出细胞体积,根据皱缩细胞体积大小对白细胞进行分类。
(2)电阻抗与射频技术分类法:通过不同测定系统完成白细胞的分类,如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利用特有的抗酸和抗碱能力,在各自特殊试剂作用后,进入独立通道直接计数,在直、交流电同时作用下可与其他白细胞加以区分。
(3)体积、电导、光散射法:在稀释液和溶血剂作用下红细胞被破坏,但白细胞仍保持相对生理状态。白细胞进入流式通道时受到电阻抗、高频电磁波、光散射的测定。计算机根据这三种技术得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白细胞分为五群(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4)多角度消偏振激光散射法:在特殊鞘液的作用下,血红蛋白游离出细胞外,红细胞变得透明,而白细胞仍保持自然状态。当细胞悬液鞘流经过测定器时,仪器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测定每个细胞,计算机综合分析,将白细胞分为五群。
(5)光散射与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血标本进入仪器,在一系列的预处理液和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染色后流经测定器。每个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各类细胞因髓过氧化物酶含量不同而有不同的光吸收信号,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细胞分类结果。
3.红细胞测定
(1)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原理同白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浓度(Hb)测定:被稀释的血液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后释放Hb,Hb与溶血剂中有关成分(氰化钾或季铵盐等)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吸光度与液体中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
4.血小板测定
(1)电阻抗法:与白细胞电阻抗法的细胞计数原理一致。血液用等渗稀释液稀释后,仪器将体积2~30fl的颗粒统计为血小板。
(2)光散射法:根据同质性球体光散射的Mie理论,当球形化的血小板单个通过激光照射区时,仪器通过两个角度测定激光的散射强度。高角度主要检测细胞折射指数(RI),它与细胞密度有关;低角度主要检测细胞体积的大小。血小板的体积在1~30fl,RI在1.35~1.40,据此得出血小板数量。
5.网织红细胞测定
(1)反射光测定法:网织红细胞经亚甲蓝染色后,胞质内的RNA与染料结合形成蓝色颗粒。这些颗粒在激光的照射下产生特殊的反射光,仪器根据这一特性对网织红细胞进行测定。
(2)发射光测定法:网织红细胞内的RNA与吖啶橙、碱性槐黄等荧光染料结合后,在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会发出固定波长的荧光。仪器根据发光细胞的数量、光信号强度及红细胞测定的相关参数,得出网织红细胞有关参数。
临床血液一般检验是血液学检验最基础、最常用的一类检验项目,主要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液流变学检查等。血液一般检验取材容易,检测便捷,是临床最常用的初筛项目之一。
血常规检查测定参数的名称及单位详见表3。其中WBC、Hb及PLT为最重要的参数,同时也应注意其他参数的变化。
表3 血常规检查测定参数的名称及单位
1.Hb下降
应同时注意RBC数、RDW、MCV、MCH及MCHC等指标。如MCV、MCH及MCHC均下降首先考虑缺铁性贫血,其次为慢性病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MCV及RDW增加、WBC及PLT正常或略增加,而其他参数正常,应检测Ret,以排除溶血性贫血等可能性;如WBC或(和)PLT也下降,MCV及RDW增加,应考虑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能性;如RBC数下降程度比Hb明显,同时MCV、MCH及MCHC也明显增加,患者有可能存在红细胞自凝现象(即红细胞凝集成团)。
2.WBC数异常
应注意白细胞分类等。如原始细胞或原始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或原始细胞+幼稚单核细胞≥20%,为急性白血病(如同时检到棒状小体即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或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或淋巴瘤白血病;如有异常早幼粒细胞≥20%,考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如同时检到柴捆细胞更支持该病);如WBC数增加,检到许多幼稚粒细胞而且嗜酸性或(和)嗜碱性粒细胞也增多,首先考虑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如老年人WBC数增加,淋巴细胞比例较明显增加,首先考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老年人检到少许浆细胞,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需注意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首先考虑感染;如检到少许中性中、晚幼粒细胞,这不一定是血液病,因为它可出现见于许多非血液病;白血病患者WBC数一般增加,但也可正常或减少。
3.PLT下降
血常规检查中结果最不稳定的是血小板数,例如EDTA-PTCP、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在白细胞表面)、标本凝固等可导致假性下降,故对于血小板数下降患者,需多次复查以排除假性下降。